“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使其完成了资本积累 |
C.完成了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有:()
①德意志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空想社会主义④科学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
C.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
“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