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溶液为________,其作用是使________。
(2)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________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________。
(3)在用海藻酸钠包埋酵母菌形成凝胶珠的过程中,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用________加热,然后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后,加入酵母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4)研究发现,固定化强度强的酵母颗粒发酵效果好,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某机构利用上述装置,将2%、2.5%、3%的海藻酸钠分别利用2%、3%、4%的X溶液进行凝胶化处理,所得到的固定化酵母颗粒的强度及在28℃下发酵48  h后的酒精产量见下表:

海藻酸钠(%)
 
2.5
3
2
2.5
3
2
2.5
3
X溶液(%)
2
2
2
3
3
3
4
4
4
固定化酵母颗粒强度(g/30个)
930
950
990
1  030
1  100
1  140
1  170
1  170
1  160
酒精量(%)
6.7
6.5
6.5
6.7
6.4
6.2
6.7
6.4
6.3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X溶液浓度的增加,________增加;凝胶固定化效果较好的海藻酸钠与X溶液浓度分别是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苏云金杆菌( Bt )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素蛋白。下图是转 Bt 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的 DNAHindBamH 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 DNA 片段。
(2)图中②表示 HindBamH 酶切、 DNA 连接酶连接的过程,此过程可获得种重组质粒;如果换用 BstlBamH 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种重组质粒。
(3)目的基因插入质粒后,不能影响质粒的
(4)图中③的 Ti 质粒调控合成的 vir 蛋白,可以协助带有目的基因的 TDNA 导人植物细胞,并防止植物细胞中 TDNA 的降解。
(5)已知转基因植物中毒素蛋白只结合某些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使细胞膜穿孔,肠细胞裂解,昆虫死亡。而该毒素蛋白对人类的风险相对较小,原因是人类肠上皮细胞
(6)生产上常将上述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合播种,其目的是降低害虫种群中的
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 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 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当 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 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 、存活率

实验设计:验证镍是小麦幼苗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1)材料和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料、长势相似的小麦幼苗、含镍的无机盐。
(2)方法步骤:
①将长势相似的小麦幼苗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编号A、B;
②将A组小麦幼苗放在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中培养;B组小麦幼苗
③将两组小麦幼苗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培养数天,观察
(3)实验预期:
A组
B组
(4)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为进一步证实A、B两组小麦生长状况的差异是由于镍元素的供应不同引起的,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

某生物科技小组为了证明镁和钾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1)配制溶液:
①配制完全营养液甲。
②配制无镁、钾的营养液乙。
(2)培养植株:将长势相似、数量相同的两组玉米幼苗分别种植到两个盛有沙土的容器内,分别浇灌甲和乙营养液。
(3)观察记录:定期观察记录幼苗生长状况。
(4)结果与结论:
①一段时间后,发现浇甲营养液的玉米幼苗生长旺盛,浇乙营养液的玉米幼苗弱小瘦黄。
②镁、钾元素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矿质元素。
问题修正:
①该科技小组的实验方案不够完善、严谨。请指出纰漏:
②请依据纰漏加以完善:
进行实验设计过程要充分运用单一变量原则,这是关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