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3%)
(1)现象:响尾蛇捕获到猎物后,它的毒牙会迅速地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但并不马上把猎物吞下,而是放猎物逃走。过一段时间后,响尾蛇再去追寻和吞食猎物。
(2)提出的问题: ?
(3)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4)作出推测。
(5)假设: 。
(6)设计实验方案。
(7)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8)得出结论: 。
小明是个爱钻研的学生,他利用矿泉水瓶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作用的实验。请仔细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将 装置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液面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叶片进行了_____作用。同时发现叶脉变红,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输导组织中的_____运输到叶片。
(2) 装置中萌发的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的_____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将 装置中的气体通入到 装置清水中,再将 装置塑料瓶稍捏扁,关上输液器开关,拧紧瓶盖。光照 小时后, 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气体是_____,该气体是金鱼藻在_____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某校学生发现自家贮存大豆的粮仓被鼠虫破坏,种子还能萌发吗?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被鼠虫破坏的大豆种子50粒为甲组,选取子粒饱满的大豆种子100粒平均分为乙、丙两组,然后进行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兴趣小组设计的探究活动可以构成_____组对照实验。
(2)乙、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__。
(3)甲组种子不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种子休眠除外)。
(二)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丙组实验的种子进行后续观察,记录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如图甲所示(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绘制了X、Y两条曲线,如图乙所示(细胞去除水分后的净重称为细胞干重,细胞含水时的质量称为细胞鲜重)。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4)图甲中的(一)、(二)阶段对应图乙中X曲线的_____段(用字母表示),此时消耗的有机物来自_____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结构。图乙曲线Y中ef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图甲中大豆苗的[_____] _____强于[_____] _____。
(5)农业生产中经常通过“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是因为大豆根部的_____能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提高土壤肥力。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四个规格相同的瓶子,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②取4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分为四组,每组10粒,分别放进四个瓶子中;
③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4的模拟酸雨;
④把四组种子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具体操作方法如图所示;
⑤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几天后,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 |
种子数量 |
操作方法 |
萌发的种子数 |
A |
10 |
定期喷洒适量清水 |
10 |
B |
10 |
定期喷洒适量模拟酸雨 |
3 |
C |
10 |
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
0 |
D |
10 |
加入过量清水并淹没种子 |
0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和C两个装置作为对照实验时,变量是______。
(2)D组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
(3)该实验的每个装置中都放有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目的是______。
(4)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你认为该小组同学应从图中选择______两个装置作为对照实验。由该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A和a表示)。如下表是对几个家庭进行调查的结果;如图是某家庭一成员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据图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父母的性状 |
子女的性状 |
甲家庭 |
无耳垂、无耳垂 |
无耳垂 |
乙家庭 |
有耳垂、有耳垂 |
有耳垂、无耳垂 |
丙家庭 |
有耳垂、无耳垂 |
有耳垂、无耳垂 |
(1)乙家庭父母亲都有耳垂,子女出现无耳垂,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2)丙家庭再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概率是______,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图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______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4)图中该家庭成员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______。
某些蚊子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科研人员以叮咬人类的伊蚊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
(1)伊蚊作为携带病毒的生物媒介,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______。
(2)为探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测定出人和动物的气味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气味分子a、b、c和d的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人的气味中吸引伊蚊的是a和______两种气味分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气味分子对伊蚊的吸引作用,科研人员进行图3所示的三组实验。
①本实验中A、B组的作用是______。
②本实验的观察指标为____________。
③多次重复实验发现,A组伊蚊飞一会儿就随机停在1、2或3的某个区;B组伊蚊都兴奋地飞到3区;C组伊蚊的表现与B组相同。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