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装置用来研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某项原料:
(1)这项原料是         。
(2)实验开始前,将该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                  。
(3)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每空1分,共9分)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 试管编号 | 
   馒头形态 | 
   加入的物质 | 
   温度环境 | 
   实验现象 | 
  
| 1 | 
   碎屑 |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 
   37℃;10分钟 | 
   |
| 2 | 
   碎屑 | 
   2毫升清水;2滴碘液 | 
   37℃;10分钟 | 
   |
| 3 | 
   小块 |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 
   37℃;10分钟 | 
   |
| 4 | 
   碎屑 | 
   ____________;2滴碘液 | 
   0℃;10分钟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____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_。
 (2)分析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____________,对照实验是_______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柳树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2)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 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_____原则。
 (4)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
 (5)试验结束后,小刚将乙瓶中又滴加了红墨水,放在光下数小时后,用剪刀剪去顶端枝叶,发现枝条剪口处出现红色,你帮小明猜测一下变红的部位应该是。
(12分)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移栽植物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往往选择在阴雨天或者傍晚移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2)为了探究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四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种子,温室内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液控制情况如下图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等其他条件相同):
| 温室 | 
   A | 
   B | 
   C | 
   D | 
  
| 二氧化碳浓度 | 
   0.03% | 
   0.1% | 
   0.1% | 
   0.1% | 
  
| 温度 | 
   20℃ | 
   20℃ | 
   30℃ | 
   30℃ | 
  
| 培养液 | 
   土壤浸出液 | 
   土壤浸出液 | 
   土壤浸出液 | 
   蒸馏水 | 
  
①他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将。
 ②温室B中的萝卜幼苗比温室A中的萝卜幼苗长得快,其原因是。
 ③萝卜的花要结果必须经过两个生理过程。我们主要食用萝卜的根,其内的有机物是由沿着叶——茎——根运输而来。
 ④栽培一段时间后,长势最差的温室是。可见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⑤同学们收获的萝卜,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出现了“空心”现象,这是因为
 ⑥为探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应该选择______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能否选用A、C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理由是。
(每空一分,共12分)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外专家开始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减菌、杀菌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看,园林属于生态系统。园林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开始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2)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的组织细胞内,这些有机物通过[ ]运输的。(在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3)某实验小组探究“比较裸地、草地、灌丛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案如下: 
| 步骤 | 
   裸地 | 
   草地 | 
   灌丛 | 
   空白对照 | 
  
| 配制 培养基  | 
   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 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编号  | 
  |||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
| A | 
   把三个地点的培养皿盖打开,暴露5~10分钟,然后盖上盖 | 
   密封, 不打开  | 
  ||
| 培养 | 
   将四组培养皿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 
  |||
| 观察记录 (菌落数)  | 
   28 | 
   10 | 
   5 | 
   0 | 
  
①在制备培养基时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
 ②表中A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该探究方案? 
。
 ④在观察和记录时所看到的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那么,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⑤比较1、2、3号培养皿内的菌落数,你得出的结论是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作出的假设是: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行为的动物。
 (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