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一分,共12分)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外专家开始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减菌、杀菌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看,园林属于 生态系统。园林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开始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
(2)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 的组织细胞内,这些有机物通过[ ] 运输的。(在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3)某实验小组探究“比较裸地、草地、灌丛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案如下:
步骤 |
裸地 |
草地 |
灌丛 |
空白对照 |
配制 培养基 |
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 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编号 |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
A |
把三个地点的培养皿盖打开,暴露5~10分钟,然后盖上盖 |
密封, 不打开 |
||
培养 |
将四组培养皿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
|||
观察记录 (菌落数) |
28 |
10 |
5 |
0 |
①在制备培养基时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 。
②表中A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该探究方案?
。
④在观察和记录时所看到的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那么,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 。
⑤比较1、2、3号培养皿内的菌落数,你得出的结论是
|
小红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先将一块新鲜的面包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 3 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中,再将三个装置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处理 ( 其他条件都相同 )
装置 |
甲 |
乙 |
丙 |
|
实验 步骤 |
① |
不滴水 |
滴入少量的水 |
滴入少量的水 |
② |
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min后,盖上培养皿盖 |
|||
③ |
室温培养 |
室温培养 |
低温培养 |
请回答:
(1)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 ___个;她在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 ___和 ___作为对照实验.
(2)小红将3个装置放在空气中暴露30min的目的是 __.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段时间后,装置 ___ 中的霉菌数量最多.由此,你认为面包应如何保鲜?_____ __.
(3)根据本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小红若想进一步探究“有机物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她应该再设计一个装置是_____.
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
(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_______。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_________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
(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部分的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5)“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这位科学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蝗虫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分别标号为A、B,一只把头浸没在水中,另一只把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露出头部(如图1所示).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相关问题(共12分)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______试管中的蝗虫,原因是蝗虫呼吸气体进出的门户______位于______部.
(2)蝗虫可以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其中重要一条是具备了坚韧的______,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可以有效地防止______.
(3)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
用蚯蚓做实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关键是它呼吸气体的部位是______;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常见动物,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呼吸结构是______;而哺乳动物则是用______进行呼吸,并且出现了____,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
从①、②两图的信息中能够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③、④两图的信息中能够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上述四幅图中的信息外,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你再写出几条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请回答。
(1)实验过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
将三支试管放入37℃的水中水浴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
(2)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不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______________;
2号试管__________色,原因是清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分解淀粉;
3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馒头块分解不充分。
(4)变量分析:当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_____号试管,实验组是_______号试管。
(5)实验结论:淀粉在人的消化道的____________部位就开始被消化。
(6)能力提升:实验中,3支试管需要在37℃的水中水浴,假如没有温水,你能想个最简单、最快捷、最便利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白菜、卷心菜、小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说明菜青虫喜欢取食这一类植物。菜青虫的成虫是菜粉蝶,常穿梭于花间。
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菜青虫的生活习性,提出“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不是一种先天性行为”的问题,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来源相同的虫卵2粒并从卵开始隔离饲养。
步骤二选取大白菜叶和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剪成大小相同的形状)
步骤三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试验,观察并记录菜青虫的取食情况。
请根据实验探究做出回答:
(1)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2)用于实验的菜青虫卵来源是相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孵化出来的菜青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均相同,即保证。
(3)在实验探究中,选取了两种实验材料,目的是。
(4)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步骤一”不够严谨,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5)本实验应重复进行了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实验更能。
(6)实验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出现的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菜青虫趋向取食大白菜叶。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7)探究实验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个小组之间还应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