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和小明为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选用的器材有:多节新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电键、若干导线,以及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A、B两种金属)和横截面积不同(粗、细两种规格)的甲、乙、丙三根导体。该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 导体甲(金属A 粗) |
|
表二 导体乙(金属A 细) |
|
表三 导体丙(金属B 粗) |
|||||||||
实验 序号 |
1 |
2 |
3 |
|
实验 序号 |
4 |
5 |
6 |
|
实验 序号 |
7 |
8 |
9 |
U(V) |
1.5 |
3.0 |
4.5 |
|
U(V) |
3.0 |
4.5 |
6.0 |
|
U(V) |
1.5 |
4.5 |
7.5 |
I(A) |
0.3 |
0.6 |
0.9 |
|
I(A) |
0.3 |
0.45 |
0.6 |
|
I(A) |
0.1 |
0.3 |
0.5 |
①在实验过程中,同学是用 的方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是不同。
④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⑤小李和小明在仔细研究了表一、表二和表三后又有了新发现:导体的材料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会影响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小明分析表二和表三得出了“导体横截面积越小,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越小”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
(1)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图),此时他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移动,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会看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应用了此成像规律制成的.
(2)小明仍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同时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在光屏上再次看到像后,正确测出了像距.
(3)邻座的小红用同样的实验器材做该实验,小红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好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1)甲图是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装置,此时小车保持静止.若在右盘中加入一个较小的砝码,小车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小车往往扔保持静止.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乙图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此时天平平衡,当吸滤瓶中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时,“砰”的一声,橡皮塞冲出,瓶中的白烟也随之冒出.重新塞上橡皮塞,此时会发现天平仍然平衡,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橡皮塞被冲出,可以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夹子,并接上一个.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电阻大约为10欧,有两个规格分别为“10Ω 1A”、“50Ω 2A”的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为6V.
(1)本实验中应选择规格为“”的滑动变阻器;如图已有部分电路连好,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某同学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灯泡的亮度很暗且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进行了多次测量,首先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接着使小灯泡的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最后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倍,这样做的目的是.
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为一凹面。它可以用来做“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液体密度有关”实验。
(1)要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的关系,在容器的左、右两部分装入密度(填“不同”或“相同”)的液体,会看到橡皮膜凸向深度(选填“大”或“小”)一侧。
(2)要探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某同学在两侧装入酒精和水,如图,若橡皮膜表面平整,则在容器的右侧装入的是(“酒精”或“水”)
小明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法线的位置关系,他用一个小镜子MO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在上面竖立一块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半圆形光屏EF,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一束激光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当左、右两半屏E与F在时,可在F半屏上清晰看到反射光线OB;当半屏F绕中缝ON向后转动时,发现在F光屏上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