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反对“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我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培养科学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推动公民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而背后则需要制度的改变和观念的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厚积薄发,活学活用,反对读书无用。”
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生育成本是276万元,全国排名第一。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以上才能负担。生育成本中,教育投入约180万元.占总花费三分之二左右,大城市的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极端例子是,仅约l/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造成毕业生能力和水平日益贬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1)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读书无用论”?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9分)
(2)实际上,学历与身价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是常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请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 (12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

1945年,七大
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阐述群众路线问题
添加了“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群众关系,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
1956年,八大
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提法
在原“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982年,十二大

首次在党章中加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992年,十四大
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反映在党章中
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阐释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的。
材料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我们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经过努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更是社会的真进步、国家的大发展。
(1)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材料二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政府采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学会“下围棋”,既有大局观和前瞻性,又要提前在关键部位布防,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弹钢琴”,既有先后次序,又有轻重缓急,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着力点,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全面改革过程中既要“学会弹钢琴”,又要“学会下围棋”的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公众质疑。为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北京市出台了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增分的方案,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语言交流工具属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有利于让大家学好母语,重视国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
……
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降低人们的英文素养。其实,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旅游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
“现在要做的不是减少英语的分值,而是改变目前存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针对上述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度中国十大人物。他获奖的颁奖辞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理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砒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材料二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一大批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楷模先后涌现。由此,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掀起了一场“发掘感动、学习好人、追寻真善美”的全民热潮。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道德楷模的辐射面,使崇德向善的理念深入人心。以《感动中国》为核心,“感动效应”正在形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黄旭华颁奖辞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分析“感动效应”形成的意义。
(3)请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的影响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材料二《决定》提出,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过去的一年间,我国民主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中国人大、政协制度不断完善,专题询问成为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常态化方式,全国政协召开了定期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新的五年立法规划发布,立法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司法领域改革提速,建设法治中国步入实施阶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全新的概念,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进一步丰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愈加坚定,步伐愈加坚定自信。
(1)在学习《决定》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该均衡发展”。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的要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