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摘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革命已经证明,人们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事实上,陈腐的旧势力不仅仅有能力继续存在,似乎还有能力恢复生机。摆在面前的任务因而就是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新文化”的领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动或体制改革的绝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结合材料三说明“新文化的领袖们“在“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东西部地区有关数据的统计

地区
土地面积(公顷)
耕地(公顷)
森林(公顷)
东部
106410
27840
15934
中部
325010
47930
74749
西部
524980
19130
37946


材料二 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共21各省区,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的煤,石油的67.44%,天然气的75.56%,可开发水资源占96.82%。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政策》
材料三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准发达国家”板块——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中西部地区,中国两个板块的结合便产生了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张维为《中国震撼》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东欧国家有一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欧盟紧密相连,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劳动力成本低。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各领域的转型,同时,国家间和解与信任的不断加强也有助提升地区稳定水平。欧盟东扩使俄罗斯的缓冲地带被冲破,战略空间被压缩。但欧盟东扩也面临着:如何定义欧洲和欧盟,即欧盟最终的疆界在哪里?欧盟成员国内部因经济发展的悬殊如何解决成员国的差异和分歧等问题。
——《欧盟东扩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1)根据材料一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东西联动的中西部开发与欧盟东扩有哪些共同的因素?二者目标的主要差异性是什么?
(2)当欧盟东扩面临很多现实难题的情况下,根据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东西联动的板块结合为什么能产生1+1大于2的中国效应?你得出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伦敦“水晶宫童话”——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耗资八万英镑、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修建了巨大展览厅“水晶宫”。所有的这些都在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这一切,在当时,只有英国才能做到。……这次博览会展出了10万多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它们由世界各地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国厂商……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让人们目瞪口呆。
材料二伦敦“雾都孤儿”——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

材料三伦敦“生态之城”——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场事故后,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英国政府还借助立法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强绿化建设。时至今日,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英国的经济增长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伦敦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0年


西德
法国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总产值
37.8%
9.45%
10.1%
6.5%
100%
出口贸易
15.2%
6.9%
12.2%[来
6.4%
100%
黄金外汇储备
5.3%
5.2%
14.6%
5.3%
100%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两党各形成了怎样的战场?两个战场是怎样的关系?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