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口既是资源又是压力,人口问题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曾制定了鼓励人口繁衍的政策,也看到了人口过多之弊端。
韩非子在《五蠹》记载:“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苏东坡在《策问》称:“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然以今无法观之,……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生。”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盖藏自不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五倍)。……朕甚忧之。”
材料二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
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
用中国和法国来比,……。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我们中国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 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
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2012)
(1)请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鼓励政策的原因。并概括材料一中古人对人口过多之弊端的认识。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思考人口问题的两个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青少看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人名项目
中国孔子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时代特征


思想观点
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评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的精神的文化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如果你是中国文化年一名讲解员,请你针对下图写一段解说词。






就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对此需要认真思考。下面有两则事例:
事例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下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事例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2)韩国建设“新村运动”的主要举措有哪些?相关的具体实施办法又如何,将其填入表中。


序号
主要举措
实施办法
1


2


3


4


(3)结合两则事例;概括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唐朝时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假如在唐朝鼎盛时期经商,你认为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经营哪些物品更加有利可图?为什么?商业的发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国的秦始皇和雅典的伯利克里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他们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英才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开始走向整体。
(1)概括叙述从1500年前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民族是如何从分散逐渐融合为一体化的人类历史?
材料二阅读下列四幅图:

(2)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列强曾经扮演过多重角色。依据上图并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以上材料概括分析资本主义列强主要通过哪两种方式基本完成了世界一体化?世界一体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