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那遥远的清明节
①我那遥远的清明节,是优雅的,清新的,明净的,纯洁的。
②当然有雨。雨,是清明的表情。那是蒙蒙的细雨,在暖融融的空气里,在压得低低的云雾里,静悄悄地飘洒,她让山光水色,都变得空蒙了。
③这一天,从雨丝雨雾里,传来的是脆亮的“喇叭”鸣叫。鸣叫声很单调,绝对说不上曲调,但是在这鸣叫里,倾注着孩子的欢乐。因为喇叭不是到店家买的,没有塑料之类的化学气味,有的是一股清新的、闻得到植物生命律动的浓郁树汁的气息——它是孩子们砍下杨柳树枝杆,用它的树皮制作的。剥树皮很有考究,用钩刀在树皮上作螺旋形削划,青青的杨柳树皮,就剥成长长的带状,一卷就成。她的声音一传播,吹的人,听的人,都和整个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④不过,此举与环保意识不相干。杨树和柳树成排地长满了金华江畔,清明前后,正是她们疯长的时候,砍下枝杆,往地上一插,来年就是一棵树。正插为杨,倒插为柳。树上被砍的那儿,一定会长出好多枝丫,变得更为茂盛,就如城市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于是,清明节这天,孩子们的双唇,都因为咬着柳树皮制作的喇叭,而变成橘黄色的了。于是,我那遥远的清明节的细雨,是有清脆的声音的,是有色彩的。
⑤当然,也有阳光。阳光了就清明,这是一句触动人心的现代大格言。所以,阳光,是清明的性格。因为这是催人播种的阳光,这可是给人希望的阳光!沐浴着这份阳光,于农家,就是生活的责任,是生命的希望,是没有声音的呼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脱下了穿了一冬的鞋袜,下田去。下的是浸满了还有点刺骨的塘水或溪水的水田,做秧田,培育稻秧。
⑥做秧田是有考究的,肥料要足,耕作要细,糊得光滑平坦,然后,放光水让太阳晒着,让表面的土晒得结结实实的,为的是不让秧苗的根须往深处生长,防止拔秧移插的时候伤了它。开始晒秧田的时候,谷子种子就浸下水了,水是温的,为的是催出芽来。到了清明这一天,将谷种撒在秧田里。这可是技术活,要撒得匀称,角角落落都撒到,颗粒与颗粒之间,距离要相等。谷种是金黄的,阳光是灿烂的,空气是温热的。所以,象征着希望的阳光,也就成为了清明的性格。
⑦清明,是鲜美的。鲜美,就是清明的味道。这鲜美,不是鸡鸭鱼肉,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粗犷的、原始的、质朴的,有着无限野趣的味道。它主要是青团子给我的。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不叫青团子,叫清明果子,那是一个字典里查不到的字,是“食”字偏旁的一个“果”字。从这个字的组成,就可以想见它是多么有特色的了。其原料,是姐妹们,是妈妈奶奶外婆她们,到野地里一棵棵采到的野青蓬,都是刚刚长出土,洗净了和糯米一起捣成的。青,自然是原生的青。制作过程里,人们就被那一股清新的青草香味儿醉倒了,醉回到“原知”那儿去了。形状呢,不是搓成团的,而是将这青色的米团,放进一块模板里压出来的。模板是祖传的,比谁的年纪都大,像棒槌那么一根,挖出一只只糕饼状的模子,每压制一次,可得三到四枚,圆圆的,像只米饼,比杯口略小,上有龙凤花草之类的花纹,圆周是荷叶边。不必放赤豆馅,一入口,满口清香,一腔野趣,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清明!
⑧当然,清明,还有历史的纵深感与人生的立体感。这是因为人们对已经作古的亲人的怀念。这种感受,是站在新旧坟茔前获得的。有的,烧一炷香,点几支烛,放一串鞭炮,摆一份果蔬供品,然后,闭着双眼,在缭绕香火的幽香里,让自己走近祖先,走进历史,去获取生命的维度。
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啊!今天,隔着拥挤不堪的交通工具去扫墓的那许多身影,我看到的始终是这一个完整的你。我和你,何日能够重新相逢呢?
文中说“阳光是清明的性格”,清明有怎样的阳光“性格”?
第⑦段中作者详写“青团子”及其制作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抄写下来,并从修辞或用词角度作简要赏析。
如何理解文题中的“遥远”?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事件回放)

今年高考前,南京考生小李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父母担心影响考试,5月就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已用惯手机的小李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和焦躁不安,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并声称没有手机就不参加高考。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现在患上此症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来寻求帮助。

﹣﹣﹣(摘自互联网)

(调查统计)

某调查机构对我国某市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统计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的原因

比例

1小时以下

19.23%

通信需要

21.15%

1到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3到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8%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摘自互联网)

(网友声音)

安娜: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不是拿起筷子一尝美味,而是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吃饭时,一只手动筷子,一只手接着手机键盘。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木棉: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向日葵: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野百合: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北方的狼: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摘自互联网)

(专家观点)

中国人平均中国人每天摸手机150次,除睡觉的8~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这太可怕了。

﹣﹣王忠武

手机上瘾的人要学习如何“数字节食”,合理使用手机,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

﹣﹣郁加凡

“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消除并根治“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弊病,需要来自包括媒体报道、社区宣传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

﹣﹣鲁春晓

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毕爱红

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摘自互联网)

(1)请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上班族和学生族对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高,主要原因是生活无聊空虚。

B.每天使用手机5小时以上的人所占比例最少,说明我国上班族和学生族对手机依赖程度不高。

C.手机上瘾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如视力、记忆力变差,甚至会头晕、头疼。

D.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58分钟在手机上,远超全球平均值的117分钟。中国人每天摸手机150次,除睡觉的8~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友“安娜”认为,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绑架”指用暴力把人劫走。这里把手机当作人来写,指饭桌上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手机吸引。

B.网友“木棉”认为,人们原本计划要做的事一件也没干,根本原因是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时间。

C.“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想要根治“手机依赖症”是没有可能的。

D.现代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因此人们才会如此依赖手机,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哪些办法可预防“手机依赖症”。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有人戏言,_______你想超量进食,_______请在吃饭的时候玩手机。②其实,抛开规范而科学的研究结论,仅从常识和经验判断,吃饭刷手机易多吃的结论也是成立的。③支持这个结论最简单的依据就是“一心不可二用”。④在吃饭时集中精力刷手机,对大脑信息的判断形成了干扰,吃就成了一件难以引起注意力的事,不经意间过量摄入的概率极高。

(1)请在第①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从短语结构来看,第④句中的“集中精力”属于  短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 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1966 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他的学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他是否能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 坚决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正如电影《教父》里的 台词“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提问时,准备充分,目标具体,直指事物的本质。

第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成连环追问的“组合拳”。我们也许暂时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第三,不做“只问不响”的“伸手党”,要在提问中记录灵感,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出一个好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思考后提问。有专家提出了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磨合模式?我们以前在那儿见过这种模式?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遇到任何现象,我们都不妨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就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

(1)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①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②阅读材料,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如果有机会向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山西 作家刘慈欣请教,你打算向他提一个什么好问题?把你提的问题写下来。

③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 100 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月光汤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起杆,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鱼儿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

⑤但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⑦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⑧为了家人,父亲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早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这样,从低处翻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⑨累了,父亲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______”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作者徐徐,有改编)

(1)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月光汤》一文脱颖而出。

①请想像父亲当时说的话,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不少于 50 字)

②此文作为获奖作品,将发表在学校的《文苑》杂志上,需要配上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 100 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伤疤的身价

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好材料,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佳品中的珍品,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

其实,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因为黄花梨生长于沿海地区,常遭台风袭击,在风雨飘摇中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黄花梨的成长,只不过,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原来,正是因为经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形成的伤疤,才让黄花梨更加名贵,更具魅力,以致成为文人笔下的素材,成为收藏家推崇的对象。

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伤疤就不成为伤疤,而是上天的恩赐。

(1)阅读材料可以发现,题目中的“伤疤”有两层含义,各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2)同学们围绕怎样“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要靠顽强的毅力,有人认为需要过人的智慧,还有人认为离不开从容的心态。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 100 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