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已并两军【注】,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有删改)
注:楼船将军因配合不力,贻误战机而被扣押,两军归左将军统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燕,属辽东外徼属:归属 |
B.齐亡命者王之王:使……称王 |
C.右渠发兵距险距:通“拒”,抵御 |
D.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谕:诏书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汉攻打朝鲜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齐亡命者王之 ②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③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 ④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⑤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⑥右渠发兵距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国从全盛的时候开始,就曾将真番和朝鲜占领为属地,在那里设置官吏。修筑城防要塞。 |
B.辽东太守和满约定让满作为汉的外臣,并要他不侵害汉的边地,不禁止蛮夷首领进朝拜见天子。 |
C.王位传到满的孙子右渠的时候,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朝鲜国力的强大,朝鲜王就不再入朝拜见天子。 |
D.楼船将军和左将军征讨右渠,右渠派军队抵抗。朝鲜后来打算投降,但因为双方的猜疑而使这种和解失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D.齐人勿附于秦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出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事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yín狗叫声)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③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④,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武:步。③窜名:冒领空名。④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 人名,石勒侄。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距家仅一二舍舍:三十里 |
B.再四皆不然然:通“燃”,点燃 |
C.持械圜斫之斫:砍杀 |
D.庸可留乎庸:无用 |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
C.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译文:
(2)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②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齐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不拜忧:这里指丧事 |
B.其附椿者,咸谴责焉附:依附 |
C.嘉隽守正不挠挠:邪曲 |
D.遂遣大兵顿魏兴顿:驻扎 |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斧斤以时入山林 |
B.远行往返,亦如之沛公起如厕 |
C.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隽乃令郡县立庠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各项和“弗之敢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寇隽守正的一组是()
①闺门雍睦,白首同居②遂访主还之③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④见使雷同,未敢闻命⑤其附椿者,咸谴责焉⑥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
A.①④⑥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
B.虽然寇隽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寇隽仍在自己平时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 |
C.灵太后摄政时,曾费巨资,通过削减官吏俸禄来建造永宁佛寺,寇隽管理此事,主管官吏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 |
D.寇隽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时,梁朝的将领曹琰之经常侵扰边疆,寇隽派人活捉了曹琰之,从此梁朝人惧怕。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2)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昌裔传
吴昌裔,字季永,中江人。蚤孤,与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时好,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辄研绎不倦。嘉定七年举进士,闻汉阳守黄干得熹之学,往从之。
调闽中尉。利路转运使曹彦约闻其贤,俾司籴场。时岁饥,议籴上流,昌裔请发本仓所储数万而徐籴以偿,从之。调眉州教授。眉士故尚苏轼学,昌裔取诸经为之讲说,祠周敦颐及颢、颐、载、熹,揭《白鹿洞学规》,仿潭州释奠仪,簿正祭器,士习丕变。制置使崔与之荐之,改知华阳县。修学宫,来四方士,斥羡钱二十万缗,买良田备旱。寻权汉州,故事比摄官,奉馈皆如真,昌裔命削其半。核兵籍,兴社仓,郡政毕举。兴元帅赵彦呐议东纳武仙,西结秦、巩,人莫敢言,昌裔独奋笔力辨其非。未几,武仙败,二州之民果叛。
端平元年,入为军器监簿,改将作监簿。改太常少卿。凡君臣之纲,兄弟之伦,举世以为大戒而不敢言者,皆痛陈之。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避。
台臣故事,季诣狱点检。时有争常州田万四千亩,平江亦数百亩,株逮百余人,视其牍,乃赵善湘之子汝櫄、汝榟也,州县不敢决,昌裔连疏劾罢之。
出为大理少卿,屡疏引去,不许。会杜范再入台,击参政李鸣复,谓昌裔与范善,必相为谋者,数谗之,以权工部侍郎出参赞四川宣抚司军事。人曰:“此李纲救太原也。太原不可救,特以纲主战,故出之耳。”昌裔曰:“君命也,不可不亟行。”慷慨褛襆被出关,忽得疾,中道病甚,帝闻之,授秘阁修撰,改嘉兴府。昌裔曰:“吾以疾不能归救父母,上负圣恩,下负此心,若舍远就近,舍危就安,人其谓我何?”辞至四五,而言者以避事论矣。
昌裔刚正庄重,遇事敢言,典章多所闲习。初,昌裔与徐清叟、杜范一日并入台,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采,人至和《三谏诗》以侈之。然才七阅月以迁,故莫不惋惜云。后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籴上流籴:卖 |
B.州县不敢决决:裁决 |
C.士习丕变丕:大 |
D.俾司籴场俾:使,让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吴昌裔“刚正庄重”的一组是( )
①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辄研绎不倦
②人莫敢言,昌裔独奋笔力辨其非
③弹劾无所避
④斥羡钱二十万缗,买良田备旱
⑤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
⑥慷慨褛襆被出关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昌裔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他和哥哥吴泳下决心自立,不肯追逐当时的学术风气,得到程颐、张载、朱熹的书,就不知疲倦地研究。。 |
B.按台臣的惯例,台谏官每年到监狱中去视察和处理案件。有一个争诉案, 吴昌裔看案卷材料,知道是赵善湘的儿子赵汝櫄、赵汝榟是主犯,吴昌裔连续上书弹劾罢免赵善湘。 |
C.不久吴昌裔代理汉州,按惯例相当于知州,领取俸禄按照知州的标准,吴昌裔命令削去一半俸禄。 |
D.当初,吴昌裔和徐清叟、杜范同一天担任台谏官,他们都是天下正直的人,人们都想听见他们为官的风采,有的人甚至和《三谏诗》来宣传他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
(2)若舍远就近,舍危就安,人其谓我何?
(3)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4分)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
B.地方万里方:方圆。 |
C.人众车舆舆:众多。 |
D.政由一家由:如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因说佗曰不如因善遇之 |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C.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