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
|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决裂 |
| 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
| 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
| 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
|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这里所说的“奠基石”和“根”的主要内涵是
①共和制 ②联邦制 ③三权分立 ④黑人奴隶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某书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 A.中华民国 | B.英国 | C.美国 | D.德国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
| B.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
|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
| D.主张重罪轻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