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4774
3 792
江苏
149
1139
1288
12678
2588
安徽
 
386
386
468
1622
湖北
17
515
532
679
3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60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其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洲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专制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思想上的西方化。
(2)在近现代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是起伏不定,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次被利用、两次受到冲击。试指出哪两次被利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三民主义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中国的民主思想却稍纵即逝,未能汇成推动社会变革的洪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投身政治洪流,抨击专制政治,倡导民主思想。……在政治上,处理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时,以天下为主,以人民为主;在学术上,提倡学术自由,“是非决于学校”,提倡百家争鸣,“殊途百虑”,反对依样画葫芦。
—— 摘自樊树志《国史精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否定,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对剥夺人权的暴君政体进行激烈的抨击。孟德斯鸠建议实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权分立制,同时还强调了三种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卢梭的思想更为激进,他在呼吁实行民主制的同时,提倡起义或革命的权利。
——摘自冯国超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17世纪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产生了较为强大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所以法国启蒙思想从一开始就流行起来,并迅速波及欧美。……同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李贽等只是封建知识分子中的“异端”。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统治,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化高压政策,新思想很难传播,更何况这种思想是反封建的呢!再者,清初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稳定小农经济的措施,使封建统治相对而言比较稳固。
——摘编自邓建文《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之比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的相似之处。
(2)材料一、二思想兴起的时代背景有何相同之处?
(3)相较于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材料二予以简要说明。
(4)法国启蒙思想不仅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而且具有广泛深远的国际影响,明清时期新思想却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依据材料三,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 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二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 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四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关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
(2)黑格尔认为,海洋文明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特的自主、冒险、探索、重商等民族性格,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内涵。(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党和人民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的成功探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