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
| A.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 B.“陶片放逐法”形同虚设 |
|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 | D.很多雅典政治家浪得虚名 |
1941年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材料中某君指的是
| A.张学良 | B.段祺瑞 | C.汪精卫 | D.蒋介石 |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
| A.密切联系群众 | B.批评与自我批评 |
| C.民主与法制 | D.理论联系实际 |
从义和团运动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得出的相同教训是
| A.盲目排外只能招致外国侵略加剧 | B.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
| C.城市中心论道路走不通 | D.空想社会主义不适应中国国情 |
某国的“公使被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这段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
|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俄国 |
最早记述右图所示地貌特征的是
| A.徐霞客 | B.宋应星 | C.郦道元 | D.沈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