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分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
——《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关系的主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13年2月12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顾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防止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是中方的坚定立场。我们强烈敦促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不再采取可能恶化局势的行动。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在六方会谈框架下解决半岛无核化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朝鲜第三次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政府对朝鲜问题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在三权之外另增监察、考试二权。……至于考试权,孙中山先生认为,“考试之制行,无论平民贵族,一经考试合格,即可做官,备位卿相,亦不为僭。此制最为平允,为泰西(西方国家)各国所无。”
材料二政权属于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罢免、创制、复议四权,并且不必通过代表即可逐步行使这些权力。治权,即“能”交由人民自己选举的政府去掌握。孙中山先生还以车主和车夫的相互关系为例,来阐明权、能分开的关系:人民是车主,有权而无能,政府是车夫,无权而有能,有权的主人便应该靠有能的专门家代他驾驶汽车。
—— 材料均摘自徐子法《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另增监察、考试二权的目的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日本文化没有“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崔卫平:能向我们读者概括谈谈,当我们谈论启蒙时,是谈论什么吗?
陆碧娜:谈论启蒙(启蒙思想)就是谈论对权力的批判,是对于权力的理性批判。启蒙不是一个方案,启蒙是一个提问题的方法,一个特殊的手段和角度,尤其是提出政治的问题。你总是可以看到事情明显地受到利益主导,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种种利益,但是启蒙对此采取始终不渝的批评态度。因此,启蒙不意味着曾经发生的,而是始终活跃的一个东西。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
——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访陆碧娜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