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
|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觉悟不高 |
距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礼物是()
| A.火烧圆明园 | B.割占宝岛台湾 |
| C.签订《辛丑条约》 | D.提出“二十一条” |
一名日本商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并免除内地税收,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1840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 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
以下条约规定,出现最晚的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
|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 C.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酌议……事件 |
| D.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照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