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①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②应征文章大多数持有君主立宪论
③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④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 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
A.“一国两制”能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 | B.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高 |
C.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D.到1997年,英国租借香港期限已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