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一瓶甲、乙的混合物,已知甲、乙属同系物,甲、乙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
分子式 |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3) |
水溶性 |
甲 |
C3H6O2 |
-98 |
55.5 |
0.93 |
可溶 |
乙 |
C4H8O2 |
-84 |
87 |
0.90 |
可溶 |
根据物理性质,将混合物中甲、乙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蒸馏 B.萃取 C.重结晶 D.分液
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圈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处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 –由a区向b区迁移 |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O2 +2H2O + 4e ![]() ![]() |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 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
在一定条件下,测得2CO22CO+O2(反应从CO2开始)平衡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在此条件下,CO2的分解率为
A.![]() |
B.![]() |
C.![]() |
D.![]()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7g氨气中含有3NA对共用电子对 |
B.标准状况下4.48LN2与CO的混合物所含分子数为0.2NA |
C.16g甲烷与足量的氯气在强光作用下最多可得4NA个HCl分子 |
D.0.2 mol C2H6O分子中一定存在0.2NA个碳碳单键 |
已知镁和稀硝酸反应时,每有1mol HNO3反应,就有0.8mol电子转移,此时硝酸的还原产物可能是
A.NO2 | B.N2O | C.N2 | D.NO |
取5 mL 0.1 mol·L-1KI溶液,滴加0.1 mol·L-1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 mLCCl4,充分振荡,静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下层CCl4溶液呈紫红色 |
B.取少量上层溶液,滴加酸性AgNO3溶液,若有黄色沉淀产生,则表明该反应存在化学反应限度 |
C.取少量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显红色,则表明该反应存在化学反应限度 |
D.该实验中KI与FeCl3反应后(未加CCl4),溶液中存在Fe3+、Fe2+、I−、I2等微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