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 。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 。
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1)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2)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红细胞悬液、0.3mol/L的葡萄糖溶液、0.3mol/L的甘油溶液、试管、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第二步:
第三步:
(4)结论:
①如果加入葡萄糖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说明。
②如果,说明。
③如果,说明。
(5)实验思考:根据研究得知,0.3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0.3mol/L的甘油溶液都是红细胞的等渗溶液,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每空1分,共9分)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l、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 Ⅰ切割后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若用EcoR I切割图2所示外源DNA,可得个DNA片段。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原因是。
(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 Ⅰ切割,原因是。
(4)与只使用EcoR I相比较,使用BamH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每空2分,共10分)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有关,其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3)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可选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7分)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⑴0~25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⑵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
⑶0~15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
⑷30~45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Ⅱ、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
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
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番茄,CO2充足。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度变化曲线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6~8h间,光合速率________(大于、小于)呼吸速率,容器内的O2含量__________,CO2含量____________,植株干重________________。
(2)9~10h间,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10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另一细胞器即______________停止ATP的合成,_________________成为ATP合成的唯一场所。
(3)若在8h时,将容器置于冰浴中,呼吸速率将会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