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
| A.明朝末年的杭州 | B.清朝初年的北京 |
| C.清朝末年的上海 | D.民国初年的南京 |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
| 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
| 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 |
| C.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 |
|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 |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应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美苏关系逐渐恶化 | B.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
|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 |
下表反映苏俄和苏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
|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
| 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
| 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
| 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
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同学们分别撰写了“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产业工人的贫困”、“世界市场的形成”、“落日余晖的晚清帝国”等论文。该小组最合适的研究主题是()
| A.近代清朝的兴衰 | B.工人运动的发展 | C.交通工具的变革 | D.工业浪潮的冲击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次会议应该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 B.万隆会议 |
|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