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中的鸟巢(节选)
雪小禅
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根根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进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的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速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不沟通,不逢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写风中的鸟巢,为什么要写到印度女歌手 Koaly的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散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特色,请就其中两点加以分析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武德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时萧铣据荆州。其年八月,靖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没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太宗嗣位,拜刑部尚书。贞观三年,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颉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亲:亲人 |
B.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仕:做官 |
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讨伐 |
D.颉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的舅舅韩擒虎经常高度评价李靖,认为只有李靖能够评论孙子、吴起兵法。 |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兵贵神速,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
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降而籍没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
(2)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行金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地步。但是,如果进行改革就势必破坏商业银行的固化利益,导致地方政府与银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强烈反弹。客观上,中央政府需要一个体制外第三方力量作为金融改革开路先锋,或者说需要一股避免正面强攻的迂回包抄奇兵,余额宝应运而生。一开始,余额宝是一种旧金融中介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新事物,因此在余额宝出现初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给余额宝提供了迅速壮大的机会。随着余额宝规模日益庞大,商业银行才感受到切肤之痛,开始组织反击。有人攻击余额宝导致货币市场资金短缺,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以耸人听闻的“吸血鬼”概念加以妖魔化,并强烈要求政府取缔余额宝,急于置之死地而后快。
那么余额宝的本质是什么?其搅动中国金融一潭死水的力量从何而来?
就产品自身而言,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以互联网为交易渠道的新型金融中介。它是一个把金融商品生产者和金融商品消费者高效聚合在一起的互联网中介服务商。
这类互联网中介服务商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秉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力求以低利润率的高水平服务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有的甚至以初期无利润的高水平服务获得市场占有率,待人气爆棚之后才逐渐开始尝试收费服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就处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善待客户是互联网企业求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但互联网技术、高收益率和“薄利多销”理念只是余额宝成功的基础条件,而不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金融产品成功的关键是信用。无论债券、股票、基金乃至房地产和收藏品,金融产品和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归根结底取决于产品的信用,即产品向消费者履行保值增值承诺的能力,这决定着消费者是否购买以及愿意以什么价格购买,就像相信房价涨幅大于资金利率的投资者才会购买房屋。
余额宝成功的关键因素来自阿里巴巴集团乃至马云个人的实力作为信用背书,再加上名企名人的新闻宣传效应形成的信用度提升,正因为很多人通过新闻了解到余额宝并相信自己的财富能够得到保值增值,才会趋之若鹜。这与传统商业银行借助国家信用达到高信用度如出一辙。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在余额宝冲击之下变得相对趋于良性,开始降低利率贷款给经济效益优秀的企业,而对高风险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收紧信贷,这对于控制地方债务危机和房地产泡沫是有益的。当然,商业银行正常化必然意味着暴利的消失,但这却是中国经济的福音。
因为余额宝及其蜂拥而出的追随者已经打破了银行固有的格局,形成了日益壮大的第三方力量,甚至迫使银行自己也纷纷推出各类余额宝。但正因为有银行获利者的强烈反弹,监管层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管制,以平衡体制内外力量,因此就有了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政策。虽然其中拿捏并不一定得当,但监管层始终会追求改革与稳定并重的方针。
其实,银行可以和余额宝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关系。因为储户存款去向不仅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还取决于可靠性。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私营企业,仍然具有信用优势,当下的许多中国人就因为担心余额宝们的资金安全问题而宁愿把钱存在年利率0.35%的活期存款里。
正因如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失时机地宣布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在望。可想而知,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余额宝的发展势头就将受到遏制,对银行的威胁程度就会下降,市场竞争态势将趋于阶段性均衡。
(黄人天《余额宝有利于金融体系正常化》,有删减)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余额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额宝的出现不但使得地方政府强烈反弹,更引起了商业银行的恐慌。 |
B.余额宝的成功,建立在互联网技术、高收益率和“薄利多销”理念的基础上。 |
C.老百姓对余额宝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任阿里巴巴集团以及马云的个人实力。 |
D.余额宝的资金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余额宝的出现,促使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 |
B.余额宝兴起初期,旧的金融中介对它重视度不够。 |
C.商业银行和余额宝之间的竞争势必水火不容。 |
D.相关部门将制定金融政策对市场竞争进行调控。 |
余额宝作为“搅局者”激活了金融市场这一潭死水,请结合历史或现实,举例谈谈你对这类“搅局者”的认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不幸的她张爱玲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雍的父亲也死了,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几度通信后,雍姊明了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她心里突突地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那从前的歌声呢!
注:这篇小说发表于作者12岁。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说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有人认为是张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你认为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美是一个艺术标准,仿佛它与“意义”无涉。人们习惯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便是这种认识的典型反映。于是,意义成了外在附加于“美”之上的“身外之物”,等于承认了“无意义”之“美”的作品有存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糊涂观念。不存在所谓“纯美”,美乃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美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也就是说,美乃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便会认识到,所谓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文史哲往往搅在一起,且多以论辩性学术性文章为主体。在此背景上产生的“文以载道”观,很明确,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她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在这里,“文”好比是一艘“船”,船上载的是“道”,两者关系,属于外在的叠加或扭结。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之有着显然的不同。审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也宽泛多了,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举凡人的主观意识,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都在其内,既有感性的、理性的,也有情感的、想象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来观察一些散文诗,理解她们的审美与意义的组合或构成,对此问题的认识就会清晰一些。
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意义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特别是,意义在散文诗中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散文诗经常是以叙事与抒情的方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而不宜于直白地诉诸理性化的议论。理解一首散文诗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贯串全诗之情绪的起伏流动,以至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卒章以言志”,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这种古老的方式似已为许多诗人舍弃。然而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而在学校的文学教学中,这种方法更为普遍。它已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仿佛只要知道诗的“正确思想”便已足够,而不必去管她的审美价值何在。应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而不要孤立地去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就很有必要了。
(摘编自耿林莽《散文诗:意义的追求》)下列关于“散文诗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现实的课题。散文诗的意义是它的生命线,它必须坚持意义追求,没有意义的散文诗一定不是好作品。 |
B.散文诗意义的追求,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为散文诗的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 |
C.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它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因此,散文诗的意义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 |
D.散文诗的意义,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情绪的起伏流动、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观认为,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 |
B.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古代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明显不同。 |
C.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很宽泛,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还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 |
D.人们已经舍去了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的方式,但是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的观念是错误的,意义不是附加于“美”之上的“身外之物”,不存在“无意义”之“美”的作品。 |
B.美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美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 |
C.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
D.孤立地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因此,很有必要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