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小珠三角”即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内九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大珠三角”指的是粤港澳地区,这里优势明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珠三角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具活力地区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二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其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显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等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和《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一句话概括汉、唐、宋丞相职权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罢丞相”之举措对君臣关系、决策机制、政体转型的影响。
(2)结合所学二,分别列举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观点。分析谭嗣同等人推崇这三位明末思想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肯定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现意见。所以普罗塔哥拉这样教诲人,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智者利用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这使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成为必要,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并不在意问题的正确与否,而只是急于说服他的听众。此刻我和这种人唯一的不同仅仅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前与朋友的谈话)
材料三自希腊之后西方世界一直都存在理智和精神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自己全部交给其中一个,而将另一个从我们的意识中完全除去。每一代人都尽力将精神的真理和理智的真理协调起来,并借此使内心世界的图画适合于这变动不居的外在世界的画框……希腊人没有将外在世界抽象、淡化而专顾内心世界的呼声;他们也从来没有拒绝精神而偏爱其物化的形体。对他们来说,图画和画框是契合的……
——[美]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1)概括材料一、二中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简述这些哲学贡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获得有什么共同看法?对此,在亚里士多德的探索中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希腊人实现“图画和画框”的契合的涵义是什么?简述14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为实现这样的“契合”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除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摘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拿破仑执政后, 颁布了宪法, 稳定了政局。拿破仑与教皇达成协议, 1802年正式实施《政教协议》, 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 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 从法律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所有制关系, 确保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赵立冲《伟人与历史—论拿破仑的两重性》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举出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构建法国“软实力”方面的建树及其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加速的原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