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小珠三角”即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内九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大珠三角”指的是粤港澳地区,这里优势明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珠三角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具活力地区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帖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湖南某地刘氏宗祠落盛典礼图二湖北某地王氏宗族陵园碑文设计图
图一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2010年湖南邵阳市某地,由六位刘氏宗族人共同捐资500多万元,在原宗祠遗址上依据原貌复建了刘氏宗祠,来自本地以及省内外4000多位刘氏族人参加了宗祠及公馆落成典礼。
图二湖北宜昌市某地王氏宗族于2007年发起重修王氏族谱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族谱修编委员会,历时三年多,于2011年清明节编修成了王氏族谱。族谱中厘清了本族世系,重续族规家训,为以往和当代本族名人立传,组建了王氏宗亲联谊会,公推会长,成立王氏宗亲慈善帮扶基金,并决定修缮王氏陵园。图为陵园碑文图。

图三海峡两岸王氏后裔共祭闽王图四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图三唐末乱世中,河南光州固始县琅琊王氏中的一支部队由王审之弟兄率领,为朝廷四处征战,来到福建,五代时建立了闽国。王审之继承王位,治闽30年,对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八闽人祖”。王氏后代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福州和固始政府多次举办过闽王文化节。
图四癸巳年(2013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华建敏,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代表,全国各省区市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共约一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现场公祭人文始祖黄帝。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限250—300字以内。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原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97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知道,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
——王福春《冷战时期的西方外交思想》
材料三 50年前,中国分别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已经成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今天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事实也证明,任何超越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尊重他国意愿的做法,难以真正实现人权、自由和民主的理念,相反还可能造成局势的动荡。因此,五项原则的传承、发扬,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蔡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56、1965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角度概括20世纪70年代”新的形势”。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成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据材料三,结合当前的国际局势,分析五项原则今天所面临的“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