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共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约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奉“国宝”级文物(“汉委奴国王”金印与鉴真塑像)



图9


材料一所示为“汉委奴国王”金印,请举出汉代我国对日本了解和交往的史实?鉴真所在的唐朝,对中日交往做出贡献的日方人士是谁?他是如何大力传播唐朝文化的?(6分)
材料二:甲午战争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摘自蒋廷敝(中国近代史大纲》




图10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是怎样走向高度西洋化、近代化?


材料三:日俄战争略图(采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利用材料三(图10)回答:
这次战争的战场有何奇特之处?(2分)?以事实说明日俄战争是如何侵害中国、朝鲜的主权的?(6分)
材料四:“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
——毛泽东
材料五:朝鲜形势图(两幅)与“三八线”(北纬38度线)标志




图11


(4)材料四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什么?面对威胁,中国政府是如何分析应对的?结合材料五指出其结果如何?
材料六: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跃起,成为战后东亚发展进程中的“头雁”,其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就对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影响.
据北京大学出版社版《世界文明史》下册




图12

(5)根据材料六、图12及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指出“二战”后日本迅速跃起的政治原因.(4分)

(32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强制性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并减少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钱乘旦、杨豫《世界现代化进程》
苏联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它为工业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及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材料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业经济束缚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启动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约60美元,在这种低水平状况下,只有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背景分析》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较以往显著区别有:一是把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工业化脱钩,从产业结构发展层面考虑,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前侧重讲农业对工业的支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依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14分)
材料一孔子对晋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材料二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拿破仑法典明确规定:年满20岁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人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项原则否定了封建特权制,消除了等级差别。这就废除了旧法律加之于广大人们的各种政治歧视、人身束缚和苛捐杂税等。
材料四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近几年全市管理的各类“民告官”案件进行复查调研显示,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总是败多胜少,1999年以来败诉率一直高居53%以上。普通老百姓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民告官”诉讼中老百姓赢得胜利,更是一件令人欣慰而又值得赞赏的事情。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所谓“度”的含义以及对晋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的理由。(4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有何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材料四现象出现的法律制度和民众意识方面的因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制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的认识。(2分)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是直接民主。与我们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不同。另外,雅典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享有公民资格,如奴隶、妇女和外国侨民。这些群体的人从事劳动,雅典公民搞政治。”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原因?“新型的共和国”是如何既加强中央权力,同时又避免专制独裁的?
(2) 材料三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英近代民主政体形成特点的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



皇 帝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二、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三与图示一、图示二所示制度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地方管理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作者观点产生的经济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