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38年3月—4月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主义作了阐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主义于抗日战争期间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力量,则此精神与力量,为今日捍御外侮之要素,亦即他日复兴民族之基础也。
——荣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1938年4月1日,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更明确规定:一、“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影响。
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
材料二 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10分) 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材料二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1) 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