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明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请你帮他回答问题:

试管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检验方法
1号
馒头碎屑+2 mL唾液
37℃水溶10分钟
加两滴碘液
2号
馒头碎屑+2 mL清水
37 ℃水溶10分钟
加两滴碘液

(1)该实验中的对照实验是          试管。
(2)1号、2号试管经过充分振荡后,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       。   
(3)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4)本实验用37 ℃的水溶液,是因为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5分)
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还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

A.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2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B.取2支洁净且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改进()(提示:从影响酶消化的合适温度思考)。
D.在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E、观察并记录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实验的B步骤补充完整。
(3)该实验的C步骤有待改进,请将改进的方法记载本步骤的横线上。
(4)在①、②号试管中,会出现蓝色的试管是 ______ 本实验结论是:淀粉的消化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每空1分,共9分)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馒头形态
加入的物质
温度环境
实验现象
1
碎屑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37℃;10分钟

2
碎屑
2毫升清水;2滴碘液
37℃;10分钟

3
小块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37℃;10分钟

4
碎屑
____________;2滴碘液
0℃;10分钟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____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_
(2)分析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____________,对照实验是_______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柳树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2)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 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_____原则。
(4)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
(5)试验结束后,小刚将乙瓶中又滴加了红墨水,放在光下数小时后,用剪刀剪去顶端枝叶,发现枝条剪口处出现红色,你帮小明猜测一下变红的部位应该是

(12分)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移栽植物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往往选择在阴雨天或者傍晚移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为了探究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四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种子,温室内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液控制情况如下图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等其他条件相同):

温室
A
B
C
D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0.1%
温度
20℃
20℃
30℃
30℃
培养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①他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将
②温室B中的萝卜幼苗比温室A中的萝卜幼苗长得快,其原因是
③萝卜的花要结果必须经过两个生理过程。我们主要食用萝卜的根,其内的有机物是由沿着叶——茎——根运输而来。
④栽培一段时间后,长势最差的温室是。可见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⑤同学们收获的萝卜,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出现了“空心”现象,这是因为
⑥为探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应该选择______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能否选用A、C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理由是

(每空一分,共12分)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外专家开始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减菌、杀菌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看,园林属于生态系统。园林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开始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2)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的组织细胞内,这些有机物通过[ ]运输的。(在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3)某实验小组探究“比较裸地、草地、灌丛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案如下:

步骤
裸地
草地
灌丛
空白对照
配制
培养基
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
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A
把三个地点的培养皿盖打开,暴露5~10分钟,然后盖上盖
密封,
不打开
培养
将四组培养皿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
(菌落数)
28
10
5
0

①在制备培养基时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
②表中A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③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该探究方案?

④在观察和记录时所看到的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那么,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⑤比较1、2、3号培养皿内的菌落数,你得出的结论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