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将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达的原因归纳为两点, “一是由于教义之浸淫,二是由于雄主之布划”。其中将“教义之浸淫”列为第一点的理由主要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
|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常被置于特定的场所作为装饰。以下诗词内容与装饰场所的设计,恰当的一项应该是
| A.某夫妇卧室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 B.某酒店大厅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 C.某森林公园小亭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 D.某校教学楼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 B.辛亥革命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的强国御辱之道 |
| C.形成了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
|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强烈反对 |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以后 |
| B.解放战争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 十年 |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