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如果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不肯动脑子,请你从上文中选取一句格言来劝勉他。
结合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面语句中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B.战于长勺 |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 ⑤甫:刚。.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手不释书(放下) | B.或颠坠崖谷(有时) |
C.会有土寇(恰好) | 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
B.必无所疑乃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自练乡兵与之角孔子曰:何陋之有 |
D.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见外方人至(及至) | B.焦而不吾类(类似) |
C.不求善药去尔病(离去) | D.终莫知其为丑 (始终)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其水甘而不良学而不思则罔 |
B.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观之,兴正浓 |
C.吾乡之人皆然尘气莽莽然 |
D.反以吾颈为焦耶以亿万计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4分)
①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辛毗引裾①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②。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
A.辛毗引裾(拉,拽) | B.而帝意甚盛(坚决) |
C.作色以待之(脸色) | D.帝遂奋衣不还(努力)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良久乃出乃不知有汉 |
B.帝遂奋衣不还遂与外人间隔 |
C.陛下不以臣不肖以此夸能 |
D.卿谓我徙之非邪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②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文章表现了辛毗怎样的品质(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解释下列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
(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选段中作者回顾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