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塞翁失马》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 ) (2)居数月(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人皆吊之(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
这则寓言体现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请你用“福事”“祸事”分类概括归纳文中所写之事。(用原文回答)
福事:
祸事: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届湖南娄底中考)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盖竹/柏影也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随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C.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 D.以其境过清(因为)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届湖北黄石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 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皆以美于徐公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其真无马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以战?
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届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古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选自《涉史随笔》)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②上常临镜: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届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注】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中,“秦王不悦”为“秦王不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加惠:②广: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届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共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科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近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忡淹《岳阳楼记》)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别无敌国外患者,图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求:②衡:
(2)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两处)
舜发于畎亩之中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4)【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 , 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 ,崇高境界。(用原文词句回答)
(5)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