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我长大了》 (13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什么?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朴朗呤教授》,完成各题。

朴朗呤教授

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怒啸,霜封大地的清晨。一间暗淡阴森的课堂内,已经坐定了不少男女学生,一个个呵手蹬脚,意在暖寒。可是呵出来的气,却也以为空中太冷,一珠珠都飞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

②在嘈杂喃喃的细语中,我听明了一个女生说道:“朴朗呤教授今天未必来上课。”这话原是向我同位的女同学说。我不待她答,就急忙问道:“报上所载的朴朗呤教授的儿子昨天在前线被害了,可就是她的?”“可不是她的!这是她第三个儿子为国家牺牲了。真太可怜!以后她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的声音里满含着凄惋与同情。

③今天的希腊悲剧课还能不能上成?

④﹣﹣这成了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等待;既希望她在家休养几天,又害怕她真的不来。

⑤上课钟终于发出暮鼓晨钟的音节,全堂顿时静肃如缄。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各人的眼膜上果然触着一种波击。门开处,一个五十来岁,头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全体同学,不约而同的,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她不胜了,眼泪如泉奔如川决,簌簌然直流而下。这神圣的五分钟纯为无声的悲哀所盘据。最后,她拭干了眼泪,一声“请坐”,就开始讲论“七军攻笛博城”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了。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仿佛哀蒂阿克利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⑥身世坎坷,人生难免。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

(选自《袁昌英散文选集》,语段、语句有调整)

(1)第①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⑤自然段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朴朗呤教授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阅读《在“勤”读中构建精神家园》,完成各题。

在“勤”读中构建精神家园

周勇

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速食”需求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伴生一些负面效应,浮躁、急功近利的做法充斥在一些人的“选择性”读书之中,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之势因此,当今社会“勤”读书显得尤为可贵。

②“勤”,就是要精挑细选。由于种种原因,古代书籍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才有人“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报刊,唾手可得;影视、广播,无孔不入。再加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我们时时刻刻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毫不夸张的说,一天产生的“书籍”,我们穷尽一生,也读不完,“皓首穷经”成为遥远的绝响。吾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数,以“有涯之生”PK无边书海,殆矣!的确,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不选择就没法读书的时代。目前,由于文化出版业迅速发展,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版物准入门槛降低,出版物的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如果不加选择,不作甄别,信手拈来,瞎读一通,势必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劳而有害。读无益之书则浪费生命,开有害之卷则贻误人生。如何实现“开卷有益”,读有所获?那就需要“行万里路,读一本书”的精挑细选。要精选主题,挑出符合社会主旋律、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要遴选内容,挑出介绍前沿专业知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本;要优选形式,选择符合个人阅读习惯的知识载体。书籍也好,网络也罢,不拘一格,灵活选择,收获方多。众里寻他千百度而终得精神大餐,一生受益,而乐亦在其中。

③“勤”,就是要勤于思考。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要像这样富有成效,那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在开卷之前精心挑选,还要在阅读之中努力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际上,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就是要思考。英国著名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能从中创生出自己的新见解。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即使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在“读死书”;即使学问再渊博,也很可能就是一个“超级搬运工”。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透过辞章字句潜心思考,结合案例典故深入分析,能够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迪,养出浩然之气。学而思的过程虽然辛苦,但那种深读彻悟的盎然趣味、思为行先的豪迈快意,回味长久,愉悦终生。

④“勤”,就是要博采众长。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如马可•奥勒留、诸葛亮、齐白石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学贯古今,甚至融通中西,以渊博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造福时代的抱负。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浪潮席卷全球,我们要顺应时势,摒弃狭隘思想,在博学多读、活学活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要谙熟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观约取,汲收丰厚人文营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要博览国外文化经典,在借鉴、吸收中拓宽视野;要广泛了解前沿知识和时尚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博采众长能够让人获得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在兼容并蓄、转化吸收中不断夯实道德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人文情怀,最终孕育形成促进个人发展、助推国家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⑤今天,“勤”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自觉行动,在精读、深思和博采中构建高尚的精神家园,为书写人生精彩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6﹣08﹣01《光明日报》,部分语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开头就指出,当下人们的读书活动中存在着“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的不良趋势,为了扭转这一趋势,作者分别给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3)选文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具体又是怎样运用的?请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各题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 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 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欢喜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 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哩,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呼呼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②  →③  →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自然段。

(4)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5)简要分析本文第⑲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林中斌

①自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之后,人类普遍相信“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被消灭,强者活下来,并把他的基因传给后代;所以人类基本性格是自私的、暴力的、侵略的。

②近年来科学更进步了,却发现进化论的盲点。请看一则小故事。一位美国帅哥穆拉尼,哈佛大学毕业,开保时捷名车,在纽约华尔街创业,任广告公司总裁。某天,他在街头看到一位可怜的兔唇小孩,心中不忍;他介绍小孩去他的医生朋友那里整形,费用他付,事后他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快乐过。

③这个帅哥帮助兔唇小孩获得完美笑容上了瘾,从1991至1999年,他在纽约市成立慈善组织,再推广至全美及全世界,叫“笑容火车”;到2002年底,全球有75万裂唇和裂舌的儿童(遍布80个国家),已免费动手术开启了新的人生。穆拉尼的名言是:“你所能做的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2006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乔纳森•海特在统计大量数据后,发现做义工、捐血、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其他的人快乐。穆拉尼似乎不是个特例。无怪乎,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全美国一半的人捐款给海地,前往海地的美国旅客人数在灾后暴增,他们是去做义工清理灾区的。许多人还要在国内排很久的队才能轮到。

⑤2006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类神经的乔治•莫尔和乔丹•克拉夫曼博士,应用扫描脑部的技术,发表突破性的论文:“当我们把别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如捐钱助人之后,大脑负责享乐的中心会亮起来。”他们说:“我们想做好事的念头,源于脑部神 经构造中早已埋伏的本能,而非仁义道德压制自私自利的结果。”

⑥其实,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威尔逊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人类“群体演化”的理论:“两个部落竞争,生存下来的部落战斗力强,因为族人团结、合作、有牺牲的精神;被消灭的部落战斗力弱,其族人倾向于内斗、猜忌、自私自利。”人类世代遗传下来 的,除了竞争的天性以外,还有合作牺牲的精神,这是人类进化有别于其他动物之处。这一 说法在当时备受批判;近年来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学陆续的新发现,使得威尔逊终于在 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539期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近年来科学更进步了,却发现进化论的盲点”一句中的“盲点”究竟指的 是什么?请用后文原句回答。

(2)本文写穆拉尼帮助兔唇小孩的故事,有何作用?

(3)第④自然段划线句中“在统计大量数据后”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通读全文,分析本文标题为什么给“自私”一词加引号。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我是奶奶带大的,她常紧紧搂着我,在庭院里微笑着给我讲故事。夏夜,满天星斗,星星缀在无边的天幕上,闪着晶亮的光。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每到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节选自史铁生《奶奶的星星》,有删改)

【乙】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在树上玩耍的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在树上射弹弓的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完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的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了。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为的是劳动,为的是有一份工作,这大概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奶奶仍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节选自史铁生《老海棠树》,有删改)

(1)这两篇文章都是史铁生回忆奶奶的文字,请分别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

(2)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一句中的“飘飘的”“缓缓的”本该放在“声音”的前面,句中却放在“声音”的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你怎样理解乙文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3)两篇文章都穿插了景物描写,甲文主要写星星,乙文主要写老海棠树。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甲文中说“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说明儿时的这段往事年隔久远,“我”印象模糊,早已记不真切。

B.乙文中写“我”对奶奶的三次呼喊:“奶奶。”“奶奶!”“奶奶﹣﹣”,句中标点符号的变化细腻地表达“我”从有一点不安,到急于求得原谅,最后到无奈哀求的情感变化过程。

C.甲、乙两文都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奶奶,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D.甲、乙两文虽然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不同往事,但表达的情感却完全相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怀念,真挚的感激和无法弥补的痛悔。

E.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使情感抒发得更深挚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