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材料三 “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的现象的?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的何种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1分)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共11分)
材料一恩格斯说:“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材料二 欧洲最初见到的中国印刷品是纸币与纸牌。欧洲最古老的印刷品,印刷于1423年。
材料二 “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 此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岿然不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四大发明”传播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谁?
(2)依据材料一,指出火药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最早标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什么?
(4)材料三所指出的桥是指哪座桥,何时何人所设计的?其历史地位如何?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 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1分
【技术创新】
(2)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简述这一事件的主要影响?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两件史实)(2分)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两点唐朝繁荣的原因。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提示,回答以下问题:
(1)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事件是什么?
(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请问有多少同胞惨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3)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是中国各阶层民众抗战的主要代表人物。请你写出其中2位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迹。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一书写道: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提示,完成下表内容。(8 分)
类别 |
历史事件 |
代表人物 |
器物层面 |
李鸿章等 |
|
制度层面 |
康有为等 |
|
辛亥革命 |
||
观念层面 |
陈独秀等 |
中国人的“中国梦”—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从未停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受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材料二:“全中国都欢喜得发疯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面前,接受了他们无条件的投降……”
—《新华日报》1945年8月的一篇社论。
(1)请说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材料中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列举这场战争中的两次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