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①,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②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③,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注:①推官:州里管司法的官。 ②鞫jū:审问。③古代法律谓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犯罪行为。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劾:揭发罪状 |
B.悉破械纵之械:枷锁 |
C.留其狱数日不决狱:监狱 |
D.知州性褊急褊急:气量小,性情急躁 |
下列选项都能直接表现钱若水人格品质的一组是 ( )
①若水固争不能得 ②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③密使人访求女奴 ④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
⑤推官之赐也,非我也 ⑥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
A.①③⑥ | B.①⑥ | C.②④⑤ | D.②④ |
下列选项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主要写钱若水世事练达,使知州“决事不当”的问题得到解决。第二段在平冤狱的事情上,钱推官处理的又及审慎,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维护了知州的面子,这便是知州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
B.第一段写钱若水与知州的争论,是铺垫;第二段写为小女奴平冤狱,是主体部分。平冤狱的事情,曲折复杂,但作者的叙述简明生动,在成功表现钱若水的同时,其他人物的面貌也跃然纸上。 |
C.知州狭隘、自私,办事凭主观臆断,与钱若水的宽宏、公正,见事明、办事严谨练达,形成鲜明对比,录事参军是个公报私仇的小人,但钱若水对他也很客气,能够原谅他的过失。 |
D.钱若水为人正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宽厚,待人处事极有分寸;遇事冷静,能抓住关键,解决棘手的问题。钱若水的这些优点,在上文中都得到具体表现。作者所用文字不多,但相当生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
⑵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
⑶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沈充,字士居。少好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敦引为参军,充因荐同郡钱凤。凤字世仪,敦以为铠曹参军,数得进见。知敦有不臣之心,因进邪说,遂相朋构,专弄威权,言成祸福。遭父丧,外托还葬,而密为敦使,与充交构。
初,敦参军熊甫见敦委任凤,将有异图,因酒酣谓敦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佞幸在位,鲜不败业。”敦作色曰:“小人阿谁?”甫无惧容,因此告归。临与敦别,因歌曰:“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敦知其讽己而不纳。
明帝将伐敦,遣其乡人沈祯谕充,许以为司空。充谓祯曰:“三司具瞻之重,岂吾所任!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宁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祯曰:“不然。舍忠与顺,未有不亡者也。大将军阻兵不朝,爵赏自己,五尺之童知其异志。今此之举,将行篡弑耳,岂同于往年乎?是以疆场诸将莫不归赴本朝,内外之士咸愿致死,正以移国易主,义不北面以事之也,奈何协同逆图,当不义之责乎!朝廷坦诚,祯所知也。贼之党类,犹宥其罪,与之更始,况见机而作邪!”充不纳。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及败归吴兴,亡失道,误入其故将吴儒家。儒诱充内重壁中,因笑谓充曰:“三千户侯也。”充曰:“封侯不足贪也。尔以大义存我,我宗族必厚报汝。若必杀我,汝族灭矣。”儒遂杀之。充子劲竟灭吴氏。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节)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进邪说,遂相朋构朋构:勾结
B.敦知其讽己而不纳讽:委婉劝告
C.贼之党类,犹宥其罪宥:释放
D.尔以大义存我存:使……存活,保全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密为敦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敦知其讽己而不纳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三司具瞻之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此之举,将行篡弑耳,岂同于往年乎
燕王欲结于君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沈充向王敦推荐了钱凤,钱凤发现敦有造反的迹象,就秘密向沈充作了汇报。
B.熊甫反对王敦任用钱凤,直言讽谏,毫无惧色,但敦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C.明帝要讨伐王敦,派沈祯去明示沈充,答应让他做司空。
D.沈充兵败,误入旧将吴儒家,吴儒骗他进入夹墙并把他杀掉。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宁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
(2)义不北面以事之也,奈何协同逆图,当不义之责乎!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藩,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时将讨吐谷浑伏允,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君集及任城王道宗并为之副,平吐谷浑而还。十一年,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明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高昌王麴文泰时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入朝,而称疾不至,诏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及军至碛口,而文泰卒,其子智盛袭位。智盛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遂上疏祈免。疏奏,乃释。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快快。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太宗谓亮日:“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寻与诸功臣同画像于凌烟阁。
时承乾在东宫,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通谋。君集子婿贺兰楚石时为东宫千牛,承乾今数引君集入内,问以自安之术。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遂赞承乾阴图不轨,尝举手谓承乾:“此好手,当为用之。”
及承乾事发,君集被收,楚石又诣阙告其事。太宗亲临问日:“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①验耳。”君集辞穷。太宗谓君集日:“与公长诀矣,自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欺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君集临刑,容色不改,谓监刑将军日:“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于岭南。
(《旧唐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鞫:审讯、查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典选举典:掌管
B.素无学术学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
C.君集被收收:拘捕
D.遂寝其事寝:止,不再追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君集“好矜夸”的一组是()
①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②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
③此好手,当为用之。
④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
⑤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
⑥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太宗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过程中,侯君集出谋划策,贡献很大,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B.侯君集认为自己平定西域有大功,回来却“触天子大嗔”,心中很不痛快,于是萌生反叛的想法。
C.侯君集主动通过自己女婿与太子李承乾搭上关系,密谋反叛,结果被自己的女婿告发而被抓。
D.侯君集临刑前颜色不变,视死如归。他乞求保全一子,还能有人祭祀。唐太宗于是免除了侯君集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
(2)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邪?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仅止
9.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其谁非盲也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3分)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⑤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⑥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①③⑥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11.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13.用“/”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