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律,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等七律,具体内容如下
结构 |
主 要 内 容 |
备 注 |
名例 |
刑名和法例的简称,为以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的总纲,共 1卷47条,包括五刑、十恶、八议、自首、并合论罪等。 |
《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
吏律 |
有关官吏公务的法规,分《职制》与《公式》两卷共33条。《职制》是关于官吏职司的规定,《公式》是官吏应遵循的办事规程。 |
|
户律 |
共7卷95条,规定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犯私盐、私茶、私矾及匿税)、钱债(债务、据别人寄存财物为己有、非法取得遗失物品)、市廛(市场管理)等。 |
|
礼律 |
关于违反礼制的刑罚规定。分《祭祀》、《仪制》两卷,共26条。 |
|
兵律 |
有关兵事的条款,共5卷75条。 |
|
刑律 |
关于各篇以外的刑事犯罪的处罚以及诉讼、捕亡、 断狱原则及制度的规定。共11卷171条。 |
|
工律 |
有关工程方面的条款,分《营造》与《河防》两卷,共13条。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明律》内容的主要特点,并据此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力。
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
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民主政治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比,在形式上与地域上有何创新之处?概括指出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方式,并指出其确立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材料三中约翰·奈斯比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成果简要说明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
材料二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
材料五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六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他的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四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工业化起步与英国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你赞同材料四其中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来
(1)据材料1,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分)
(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