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由于(北面)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 武帝非常满意,就把理财的重任托付给他。桑弘羊欣然接受。……把灾区贫民……迁往陇西……等郡落户垦荒。……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减轻法定钱币重量,实行货币贬值。……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生产和销售……实行算缗……就是按缗计算税额的征税办法……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
——《经济奇才桑弘羊》
(1)材料一中的“大事”指什么?由此可见,桑弘羊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归纳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吗?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放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有几次调整?这几次调整有何区别?
今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否一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也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否定了材料一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说:“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