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1;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3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2“郊”“野”,互文,泛指国土。3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愤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
B.韩、魏塞秦之冲冲:对着,向着 |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 |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 |
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
D.而四国休息于内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姚鼐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①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渐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②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已。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注:①黄舒:黄山、舒城。桐城在黄山、舒城之间。②卫武懿诗:卫武即春秋时卫武公姬和。《诗经•大雅》中的《抑》篇,相传为卫武公晚年为警戒自己而作。懿诗:美诗,指《抑》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鼐在京师曩:过去 |
B.不足掖起世之英少掖:扶持 |
C.然先生穷居江上穷:穷困 |
D.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劝:努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乃渐知先生臣乃敢上璧 |
B.有卫武懿诗之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认为,黄山舒城一带,是天下风景秀丽的地方。沉默压抑了千余年,没有多少人在史册上留名。唯独佛门英才辈出,佛教衰落之后,儒家就兴盛起来。 |
B.康熙年间,方苞闻名天下。刘大櫆以平民的身份到京城去,把自己的文章呈给方苞看。方苞看了之后推许刘大櫆为“国士”。刘大櫆因而名声大震,誉满京师。 |
C.序文的第二、三两段是寿序的主体。第二段叙述刘大櫆与方苞的交往,言方苞对刘大櫆文章的赏识,突出刘大櫆的文学地位。第三段叙述自己与刘大櫆的关系,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强调了自己与刘大櫆的师承关系。 |
D.本文是姚鼐为刘大櫆八十寿辰而作,同时,他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了解刘大櫆的事迹,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
(2)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① ,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②,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胜。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③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④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⑤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次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选自《鼓山艺文志》有删改)
[注] ①荦(luò)确:山石不平的样子。②旋里:雇船返乡。③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④颜:用颜体写的匾额。⑤靳(jìn):吝惜,不肯给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觞咏觞:酒杯 |
B.尘装甫卸甫:刚刚 |
C.直穷其胜穷:穷尽,走到尽头 |
D.攀危岩,披茸草披:拨开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向东而行侣鱼虾而友麋鹿 |
B.得与石生再来一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D.邀余出游,允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都属于作者重游鼓山所感的一项是()
①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②苍林荟蔚,香草缤纷
③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④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
⑤群山如丸,千林若荠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山山石嶙峋,野路曲折,寺观高大,松树楸树疏落地生长着。每隔五里一个亭子,每隔十里一座阁楼,名士喝酒吟诗,常常在这里聚集。 |
B.作者雇船返乡重游鼓山,恰逢春和日丽,晴空万里,山景如画一般。寺里的和尚将梅树改种桃树,千红争艳,几乎要怀疑武陵桃源还在人间。 |
C.作者半夜出发,到达朱熹所提写的“天风海涛”处,有座亭子匾额上用颜体写着“观日”。可惜为时太晚,太阳已经在半天空徘徊了。 |
D.作者接到敦促奔赴芜湖的书信,于是匆匆远行。深感未能游遍鼓山,留下的遗憾太多,于是挥笔记下这次游玩,用来表达感触。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
(2)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括徒能读其父书传徒:只是 |
B.使赵不将括则已将:将军 |
C.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营垒 |
D.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救:救兵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且庸人尚羞之 |
B.王曰:“何以?”何以伐为? |
C.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D.请粟于齐,齐王弗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预示出赵括将失败的一项是()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②毋置之,吾已决矣!
③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④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⑤悉更约束,易置军吏⑥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派人去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加以劝阻,赵王不听。 |
B.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认为赵奢赵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赵王不听从,但赵王同意了赵括母亲不被连累治罪的请求。 |
C.秦王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赵括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中计。 |
D.秦王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楚国救济,楚王同意,齐王不同意。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2)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服至门上谒谒:拜见 |
B.胜之遂表荐不疑表:表面上 |
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非常:意外的变故 |
D.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嘉:嘉奖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进退必以礼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君子武备,所以卫身吾所以为此者 |
C.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京师吏民敬其威信其皆出于此乎 |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隽不疑做事刚柔之道的一组是()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②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
③胜之徒履起迎④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⑤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⑥不疑固辞,不肯当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是渤海郡人,在整个渤海郡闻名,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 |
B.隽不疑对暴胜之说,大凡做官的,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暴胜之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
C.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 |
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赞赏隽不疑“运用经术明晓大义”,隽不疑受到敬重,大将军霍光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不肯承受。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
(2)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曰:“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者皆传写讽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亮名,深加礼接,因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劳帝业,旰食思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所涉历,网唯一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才捴,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旧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惊轶卒:士兵 |
B.委之机务委:委托 |
C.薛举僭号陇西僭:超越 |
D.骇属车之后乘骇:惊吓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好事者皆传写讽诵今者项庄拔剑舞 |
B.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因从容自陈不如因善遇之 |
D.虞旗之所涉历而人之所罕至焉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褚亮“从容讽议”的一组是()
①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②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
③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④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
⑤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⑥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亮是杭州钱塘人,幼小时就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陈灭亡后,归顺隋朝任东宫学土,大业年间,授任太常博土。 |
B.褚亮因和杨玄感有交情而获罪,降为西海郡司户,和潘徽同行,走到陇山,潘徽得病去世,褚亮亲自为他买棺收殓,埋葬在路边。 |
C.薛举在陇西称帝号,任用褚亮为黄门侍郎。等到薛举灭亡,太宗听到褚亮的名声,对他深加礼遇,褚亮跟随太宗回到京师,被任命为秦王文学。 |
D.太宗很认真地听取并采纳褚亮关于冬天狩猎的建议,封褚亮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褚亮终年八十八岁,太宗非常悲痛惋惜,一天没有上朝。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2)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