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改革第1年
改革第5年
改革第10年
改革第14年
 
人均GDP
中国(1978-1992)
100
121
178
191
越南(1986-1999)
100
110
149
179
俄罗斯(1990-2003)
100
65
61
75
东欧各国(1990-2003)
100
87
106
116
 
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1978-1992)
100
106
114
117
越南(1986-1999)
100
107
116
123
俄罗斯(1990-2003)
100
95
96
97
东欧各国(1990-2003)
100
93
96
99

 
材料二 苏联将军们在私下交谈时也对集体农庄制度提出了抨击,比如,1946 年12月,瓦·尼·戈尔多夫上将对自己的副职菲·特·雷巴利琴科少将说,使他改变对生活的看法的原因是:"自从我被选为代表后就断送了自己,我的不幸就在这里。当上代表后我走了不少地方,见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如果今天取消集体农庄,明天就会秩序井然,就会出现市场,就会什么都有",雷巴利琴科少将则回应说:"集体农庄的粮食被搞走了,什么也不剩,连种子也吃光了...人们期待斯大林完蛋,集体农庄完蛋。"
1946 年2 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他还用回忆的方式对党内曾经反对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的人继续给予批判:这些人"一贯把党拉向后退,千方百计想把它拉到'通常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去"
材料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经历的第三次大考。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进京赶考”,是第一次历史性大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第二次历史性大考。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三道大题。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数据的差异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人关于“集体农庄制度”2种不同的态度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些意义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历史性大考”中通过了“考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8年11月潍坊市北四县高二阶段性评估27题)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张旭《古诗四帖》图二颜真卿书法
图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图五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1)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它们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三、图四分别属于中国画哪一画种?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形成两种画风差异的原因。
(3)依据图五,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是什么?(1分)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3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掷铁饼者》《阿芙洛狄特》苏格拉底柱像
(1)三幅图反映的辉煌成就属于那个地区?属于何种文明形式?她创造的哪些人类文明成果影响至今?
材料二 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之夜,已经永久铭刻在中国文明发展的青史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这个夜晚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远浩大,领略了五千年民族的历史厚度,感受到深厚的人文积淀焕发的艺术光彩。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宣传中国现代化建设理念和五千年文明的巨大舞台,并且是面向世界的。
我特别注重开幕式体现的中国文化的自信。过去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缺乏自信,往往迎合外国人口味。如爱用《茉莉花》歌曲,因为这首歌在歌剧《图兰多》里用过,外国人熟悉。其实中国有很多“茉莉花”,但我们怕别人不懂,所以不敢用。这次则是以我为主,无论是武术、风筝、飞天、昆曲、木偶、孔子《论语》、三千弟子求学等,将中国文化的精华用通俗美妙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尤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字,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深刻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相信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开幕式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题。童声唱《歌唱祖国》,56个民族的儿童护送国旗,郎朗陪伴一个小女孩弹琴,传达了人类社会热爱儿童的共性。
(2)请结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哪些重大贡献(传统文化)?
材料三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闭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用满腔热情兑现了庄严的承诺,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留下了巨大而丰富的文化和体育遗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体育运动的盛会、和平的盛会、友谊的盛会。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原因有哪些?

(13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其中,向世俗化的转变即是特点之一,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下面图片:





宋朝马远《山径春行图》



《清明上河图》


《连年有余》
请回答:
(1)以上图画或文学作品,能体现世俗化的有哪些?(3分)
(2)任选两个加以说明。(4分)
(3)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6分)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字的灭亡,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一种文字,在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里能保持到今天还被广泛阅读、使用,平心而论,这是人类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迹。
——引自余秋雨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稿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字母文字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其发展规律。
⑵材料二中所指的是什么文字?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种文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