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佗论
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②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 ①荀文若:曹操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考竟佗考:拷打 |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
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批评,指责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人才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做了铺垫。 |
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人才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警诫。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共15分,每题3分)
王安石择食
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宋..朱弁《曲洧旧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备新衣一袭 潜:偷偷地 |
B.易其弊衣 弊:低劣的 |
C.俾其从者举以衣之 衣:衣服 |
D.食时置獐脯何所 所:地方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修饰奉养 |
B.因令问左右执事者 |
C.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
D.及为执政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 秦时与臣游 |
C.初不以为异也 而初非有所嗜也 |
D.而不以告 |
然是而腊之以为饵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王安石生活“简率”的一组是()
1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2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
3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4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
5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6衣臣虏之衣
A.123 | B.234 | C.345 | D.45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下人只凭现象错误地断定王安石喜食獐脯,王安石夫人根据他平时的性情断定这是误解了。 |
B.手下人在王夫人安排的巧妙验证后,才知道王安石并没有喜食獐脯的嗜好。 |
C.本文表明王安石的太不讲究吃穿,不排除有矫情作伪的成分,苏明允就持此论。 |
D.作为一名读书人出身的大官,王安石在生活俭朴方面应远胜于那些追求锦衣玉食的官僚。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坟籍,守道居分
(2)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3)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令:美好 |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吝:耻辱 |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属:连接 |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筹:谋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 B.③④ | C.②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
D.杜如晦去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⑵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①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
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仗恃 |
D.未尝干之干:从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 B.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波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波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 ,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31、对下列四句中加线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屡次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C、仓库少内。 内:交纳 D、便事左右。便:随机应变地,随意地。
3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改道易行:更改行事的方法。
B、子退而自察。 自察:亲自考察。
C、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D、再拜,便僻。 再拜:拜两拜。
33、下列句子正确的解释是
(1)寡人将大诛于子 (2)陂波之鱼,以利贫民。
A、(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B、(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C、(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D、(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34、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⑥ D、②⑤
3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赞扬,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责怪。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赞扬。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