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②善药。有自山泽来③,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④,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⑤。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⑥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
【注释】: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居:搜集出卖。③指从大山深泽来的采药人带来药材。④雠:出售、成交。⑤直:价值,价钱。⑥蚩:傻,无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咸誊清 ( ) (2)冀速已 ( )
(3)度不能报( ) (4)逐利以活妻子( )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逐利以活妻子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或不识遥与券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C.然谓我蚩妄者亦谬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
D.市人以其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宋清具有哪些性格。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 | B.何陋之有 | C.辍耕之垄上 | D.公将鼓之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母亦贤之贤:
②迁偏将军迁:
③数陈便宜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悉:翻译下列句子。
(1)统为之饮食衰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小题。(共14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 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清风徐来________(2)舟长曾不盈寸________
(3)卖画以赡父________(4)毕集毫端________
(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
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唐睢不辱使命》) |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 |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私臣私:
⑵能谤讥于市朝谤:
⑶委政卿大夫委:
⑷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晏子使楚》) |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
C.国且危亡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施尾于堂于:
⑵弃而还走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