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幸运的贼
莫泊桑
那晚,我们三个年轻狂徒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清醒些;索里尔仰面朝天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拉开抽屉,将一套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给普瓦特文,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于是我俩硬给他套上,衣服太大,几乎把他包起来。我把自己打扮成甲胄骑士,然后,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他大声地说:“当了军人,就得喝出个军人的样子。”
我们拿出大碗,高唱军歌,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突然举起一只手说:“静一静,我敢保证隔壁画室有走动的声音。”
“有贼!”索里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火枪和长剑,普瓦特文拿到一支上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找到称心的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手里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又指着我俩,“你,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
我们足足用了20分钟查看每个角落,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看着我。镇定下来后,我忽地一下锁上柜门,然后我们退后几步商量对策。
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则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拿来酒烟,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普瓦特文还警惕地背着枪;又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瞧。
“对!”我大声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手枪冲在前面,我俩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后发现,那是个白发苍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捆上他的手脚,将他放在椅子里,他没有吭声。
“我们审判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判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
“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不让他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
但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让我代为行使神父职权,并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暴徒,他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你们要杀死我吗?”
索里尔逼他跪下,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救命啊!救命!”那老头在地板上打滚,拼命号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
“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俩的枪没有子弹,枪只是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利杀死这个人吗?”
“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利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
我们同意了。那个老头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我和普瓦特文抬着他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他认为我们闹得太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说你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
“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
“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
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起了恻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
“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
“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说。
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久别的老友一样款待起他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
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到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
(有删节)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捆绑、审判并“处决”,作者正是想通过他们荒唐的举动,来表现法国社会的法制混乱,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B.人的善良本性及人类相亲的本能,在这三个年轻人后来的举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小说结尾的安排,使人捧腹之余又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
C.小说故事情节起伏有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为刻画人物,作家运用了大量的动作、心理和语言描写,使形象栩栩如生。 |
D.索里尔“有所顾虑”地建议“请一个神父来”,表现他知道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裁断错误,但是碍于面子想为自己洗罪的复杂心理。 |
E.契诃夫在谈到短篇创作的体会时说:“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是朴素和诚恳。”这篇小说正是在行为的朴素与情感的诚恳中体现了这一点。三个年轻人关系亲密,却个性迥异。试概括他们性格中的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开头三人穿不同军装扮演不同角色的场面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本文以“三个醉汉的故事”为题更为妥帖。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外行还是内行,有一个感觉是共同的:同样是蕴集高新技术的家电,同样是花红柳绿的城市景观,即使不看国家名,你也会一眼认定:这是日本的。如此强烈的标识感,缘于日本的现代设计已卓然自成一家: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背景图上,点睛之笔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同样是简约,日本的简约与西方的简约相比,另有一种空寂的韵味:在室内设计中,往往只摆了一件陶器,或是花瓶里只插了一束花,或是只挂了一幅画。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苦心追求的“禅心”。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自然而然地超然物外。这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紧张的日本人而言,无疑是心灵的田园。
日本的现代建筑风格同样来自西方,但设计师在酒店、办公楼等现代商业建筑的庭园设计中,引入传统的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线条简练,暗合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意境却丰富:沙池中的一块石头,可幻想出“一叶孤舟”、“蓬莱仙岛”、“中流砥柱”等不同的寓意。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同样在工业设计方面彰显,如清酒包装画就是浮世绘形象。
专家评论,东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来源于欧美,但真正学到西方设计精髓的,首推日本。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日本师从西方现代设计,又没有全盘欧化,而是把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与日本文化、东方哲学融合起来,把“茶道”等“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出设计的“道具说”,使日本无论在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城市景观设计、室内家居设计等,都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走上设计大国的起点境遇与我们今天的状况太相似了。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涌向欧美市场,这些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是欧美产品的仿制品或仿冒品,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围追堵截”。日本人甚至被外国设计界骂作“小偷”。一片骂声中,日本政府“背水一战”,通产省规定:对出口产品进行审批,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口。此举,逼得日本企业走自己设计、自主创新的正道。日本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世纪,终于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设计大国。
一个国家的设计没有特色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跻身世界设计大国。如今的我国,同样面临着靠创意设计提升经济的迫切需要,同样面临着如何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中国设计特色的难题。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设计出人头地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国创意设计本土化的探索精要所在。节选自《信息参考》下列有关“日本现代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现代设计具有强烈的标识感,能够使人一眼认定。 |
B.日本现代设计处处彰显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 |
C.日本现代设计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同时成功地注入了本土文化内涵。 |
D.日本现代设计体现了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 |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现代设计往往以西方设计作为背景,在关键之处用日本的传统文化点缀。 |
B.在室内设计中,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超然物外,觅得一块心灵的田园,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追求的“禅心”。 |
C.日本现代设计能融合日本文化和东方哲学,比如在设计中巧妙利用“茶道”的道具,把“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之中。 |
D.中国的设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难题就在于如何选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有时能用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来表现丰富的意境,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 |
B.日本能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国,正是靠创意设计来提升经济的品位,使日本企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正道。 |
C.日本现代设计的成功,在于它处处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这又一次证明了鲁迅先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名言。 |
D.将本土文化内涵和西方设计中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思维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跻身设计大国的成功之道,也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英国《自然》周刊报道,法国科学家令一种沉睡了500万年的病毒重获新生。学者以浴火重生的凤凰来命名这种病毒。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最著名的代表是艾滋病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通常核糖核酸只是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工作备份。逆转录病毒将自己的核糖核酸带人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将核糖核酸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为完成这个独特的过程,逆转录病毒具有逆转录酶。
一旦这种病毒将其基因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它就开始耍下一个花招:将自己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的遗传信息。柏林沙里泰病毒学研究所教授雷吉娜·海尔布龙说:“病毒完成这个过程后,就没法把病毒的基因从基因组里挑出来。”病毒的基因与细胞本身的基因被一起读取,于是形成了病毒核糖核酸的新副本——病毒增殖了。现在新病毒只需形成自己的外壳并离开细胞,从而去感染其它细胞。在此过程中,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留在了细胞的遗传特征内。
逆转录病毒存在了上千万年,其中一些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或所
谓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从前的活性病毒的残余物。海尔布龙将其称之为“基因组里的化
石”。她说:“人们早就发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但此前所有重新激活这种失去活性的逆转录病毒的尝试都失败了。”通常的做法是从遗传特征中提取并增殖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尝试用它感染细胞。但“凤凰”源自一种新方法。这种古老的病毒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30种副本。法国研究者比较了这些副本,并靠收集的突变副本重塑了这种病毒的原始基因序列。他们将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植人了人体细胞:病毒的基因被解读,病毒的新副本形成了,并感染了其它细胞。
海尔布龙说:“这是病毒学上的重大事件。”但她还表示,这种试验具有潜在危险,因为人类对这种病毒也许没有抗体。但《自然》周刊报道,专家认为“凤凰”几乎不可能致病。法国研究者希望可以利用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来治疗癌症。
节选自《世界生命文化动态》属于海尔布龙所说的“基因组里的化石”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 |
B.用新方法从我们遗传基因中激活的“凤凰”病毒 |
C.逆转录病毒遗传留下的痕迹 |
D.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
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已存在了上千万年,它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痕迹。 |
B.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
C.储存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核糖核酸被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
D.逆转录病毒中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 |
根据文章内容所作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科学家通过对“凤凰”这种逆转录病毒的研究,认为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可以治疗癌症。 |
B.由于人类对“凤凰”这种病毒暂时没有抗体,所以激活这种病毒的实验具有潜在危险。 |
C.由于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因此有了核糖核酸,逆转录病毒就能感染其它细胞。 |
D.“凤凰”病毒被激活的过程是:核糖核酸一脱氧核糖核酸一将病毒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的遗传信息一病毒基因被解读一形成核糖核酸的新副本一(新病毒)形成自己的外壳并离开细胞一感染其它细胞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这是因为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节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答: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答:
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
4.《故乡的山梨》和文章《乡土情结》都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有不同的,试举例分析。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反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时怎样的生活状况?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
3.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 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 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 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 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 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 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 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 关于飞船降落伞的相关知识,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远远无法和飞船的降落伞相比,一般材料是不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
B. 用于制作飞船降落伞的材料,既要求重量轻,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冲力。
C. 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材料,往往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
D. 飞船的降落伞不等于减速伞。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 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 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
帮它达到目的。
D. 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
也许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