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率:大多 |
B.恂遣谷崇以状闻状:罪状 |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相:代指贾复 |
D.恂奉玺书至第一奉:通“捧”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非所及也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可谓忠心耿耿。 |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①,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②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③中赋诗,酌酒徘徊。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注:①台劾:受有关部门揭发、举报。②耄:指年老。③圹:墓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坐:因犯……罪 |
B.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图:画 |
C.客或难之,图曰:……难:反驳 |
D.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属:通“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卢携以故宰相居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寻迁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
C.客或难之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D.图与闾里耆老相乐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下大乱,自己生命面临威胁的重要关头,司空图坚持气节,决不向反叛者屈膝,历尽艰险,突破了重围。 |
B.在战乱的岁月里,司空图选择了隐居的道路,并有自己的一套隐居理论,说话做事在常人看来往往比较怪异,避免了灾祸临头。 |
C.由于司空图品节高尚,忠于朝廷,因而受到众多官员的器重和称赞,受到多方提携,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职。 |
D.司空图对财物看得很轻,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也愿意和父老乡亲共同享受,在乱世中营造了一方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
一壶先生传
戴名世
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一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知之者饮以酒,即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嘘欷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为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华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先生踪迹既无定,或留久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怳①,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即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也。
赞曰:一壶先生其补锅匠、云庵和尚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遁,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久之,忽悲愤死,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已垂七十。”
注①惝怳:消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延先生至其家延:请。 |
B.间一读书,嘘欷流涕而罢间:有时。 |
C.吾闻其虽行遁遁:隐遁。 |
D.年已垂七十垂:超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比至,果先生也。②周而不比。 |
B.①往往不能竟读也。②阅数日,竟自缢也。 |
C.①或就先生宿②或师焉,或不焉 |
D.①去不知所之②佯狂不知所之者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一壶先生“佯狂自放”一组是()
①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
②嘘欷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③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
④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怳。
⑤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⑥酒酣大呼,俯仰天地。
A.②④⑥ | B.①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怳,问其所自来,不答。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 |
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 |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 |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③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请数其罪云数:屡次 | B.又令人多赍金帛赍:送东西给人 |
C.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重:敬重 | D.皆邈过三王之上邈: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无乃尔是过与 |
B.齐桓公之郭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C.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D.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下列全能体现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一组是()
①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②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③太宗意乃解④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⑤又令人多赍金帛⑥太宗遽令止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认为李世民收留庐江王抢来的女人是知错犯错,就引用齐国父老的话对他进行讽谏。 |
B.李世民的妻子针对他因骏马死了而要杀养马人,引用齐景公的例子对他进行了谏止。 |
C.魏征认为派人去买千里马是不正确的,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 |
D.汉文帝认为要了千里马也没什么用,就补偿送千里马的人来回的路费,打发他走了。 |
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处断句。(3分)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3分)
答:
②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