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4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
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尽管很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⑧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背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打开书本,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心一下就踏实了,时空就定格在书页之间。
⑨做一个出门人,最好是能在另一个城市找到自己的朋友。那天晚上,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家茶馆里,茶的清香弥漫在异乡的空气里,我们闲闲地聊着,我们仿佛从没有分离过,也不曾生活在彼此不同的城市,那种突然涌动的温馨十分的奢侈,就像一片片舒展着的茶尖,碧绿了我们的心情。朋友突然提到灵魂,他说现在的人天天都在忙,忙来忙去,已经顾不着灵魂了。心角有盏灯跟着忽闪了一下,灵魂原来和物质是无关的,灵魂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天晚上,背着自己的灵魂走在异乡的路上,我的内心感到了从没有的踏实。选文开头说“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请结合全文说说句中的“什么”指的是什么?
简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2)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下列两个细节任选其一,分析其作用。
(1)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2)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谈谈你对选文主题的解读。需观点明晰,言之有据,适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5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梁启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20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具体明确。 |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心理。 |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追求。 |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要向中国古人借智慧
——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访谈录
记者:今天不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更倾向于学习西方理论或者是现代科学知识。而您却提出应向古人借智慧,并一再重申其重要性。请解释一下您的思路。
龚鹏程:大陆已经兴起了国学热,然而,人们对于国学热应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流于一时的跟风,国学也不应当只热一时。我们应该明确定位国学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也可以说今天的人实际上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人们是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先有学习,后有创造。从这点上说,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意义来说,国学表明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各国同时发展,但是国学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标志。现在世界各国正走向同质化,中国要凸显自己,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学术意义上讲,国学对全世界的文化是有贡献的。国学不仅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产。
记者:
龚鹏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不仅仅是“快乐的猪”,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恰恰是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目前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多。比如,暴力、自杀、犯罪等社会问题,而且犯罪率和自杀率越来越高,并呈低龄化的趋势。今天人们的精神越来越迷茫,心灵越来越脆弱,心理医生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人需要。现代科技的进步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所以说,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完全满足。
而学习国学可以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使得个体尽量地与社会相和谐,从容地面对困境。不论个体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值得炫耀的东西,都不应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养料。古语说“内圣外王”,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身处世的原则,一种个体与社会尽量平衡协调的互动关系。而当今媒体经常报道的残忍的暴力手段,正是个体信仰缺失、没有“人化”的一种表现。同样,缺乏深厚的文化滋养,现代人很容易流于浮躁。我们读《老子》、《庄子》、《诗经》、《菜根谭》,读唐诗宋词的优秀篇目,可以领略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体会古人的那种人生境界,帮助自己对抗社会浮躁,过有质量的人生。我相信,一个受过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应当是一个不危害他人并会生活的人。
记者:近百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一直遥遥领先。有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科技进步,而不是古人智慧。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这类说法是否会引起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的怀疑?
龚鹏程: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确是遥遥领先。但在发展现代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将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例如,在他们的大学课程里讲解圣经、莎士比亚等;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或者证人在出庭作证时,都需将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这既是一种宗教意义的行为,也是对古典文化精神的传承。很多事例都证明了,欧美发达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并没有放弃古代的东西。
当我们说欧美的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纵观科学史,现代科学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如现代物理学由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发展而来。第二,要正确理解“科学”的涵义。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蕴含了精神与思想在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正如任何学科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一样,科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哲学与文化的东西。但我们在用“拿来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时,只看到了、拿来了西方技术,而没有看到西方科学是一种从古代思想延续发展而来的文化。当代中国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学习西方科技时,学来了技术,却忽略了科学思想。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根据所节选的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记者设计一个相应的问题。
仔细阅读文本,请你从龚鹏程回答的技巧、阐述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角度对龚学者的回答作简要赏析。
如果要对国民加强国学教育,请你结合龚鹏程的回答思路,设计出几条建设性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勇敢的奥德赛
(美)查尔斯
“我马上就回来,亲爱的。我不在你行吗?”脆弱的老太太问她丈夫。她站在门口,喘着粗气。
“我会没事的。”她丈夫坐在轮椅里回答。他的声音听起来就跟他身体看起来一般虚弱。他的身体消瘦,全身都是癌症。“很抱歉,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老太太打开前门。一阵冬季寒风将干枯的落叶吹到门廊里,让她感到心寒。他们那小院子里的那单独的一棵树显得疲惫和骨瘦如柴。她被寒风吹得直咳嗽,但她仍然往前走。走下楼然后穿过门前行车道让她已经让她筋疲力尽。她使劲拧开车门,“扑通”坐到凹背座椅上。她呼吸急促,她想打电话叫救护车,不准备自行驾车去看医生。但经过几分钟的休息,她感觉好多了。她丈夫自己推着轮椅来到了窗前,关切地望着她。一根鼻管给他那顽童面孔增光不少,老太太想,要是能够深深地吸上一口他的氧气,那该是多么奇妙。她觉得好多了,能够继续前行了,所以就向她丈夫挥挥手。他用手按在他那干枯的嘴唇上,给了她一个小小的飞吻,她就驾车离开了。
到医院的行程花了30分钟。靠近入口处的停车位全都停满了坚固的SUV车和明亮的小轿车。她能够找到的最近的停车位已经是在很远的位置了,她担心她的肺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她像一位潜水员那样深深地吸了几口气,然后才穿过碎石路面。
她终于走到接诊处,气喘吁吁地挂号登记。当她最终被叫到去看医生的时候,她要求到最近的一间诊室。护士答应了并给她测量了脉搏和血压。医生走进了房间,“你今天感觉怎样?”他问道。“不好,医生,”她声音颤抖、气喘吁吁地说,“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就是在房子里走走,也会上气不接下气。我的脚踝肿了,我的胸口很紧,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没有其他人照顾我那患病的丈夫。你还记得他患了癌症,对吗?”
医生显得很不安。他潦草地做了一些笔记,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他自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给她做了检查,但他皱起了眉头,似乎早已经做出了诊断。“嗯,我肯定很关心你。我想给你做一个心电图,看看你的心律。你可以到这个检查台上面吗?”
老太太从座位上抬头看检查台,检查台上覆盖着绿色塑料垫。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处高海拔台地,但她同意自己爬上去。医生扶住她的手臂,随着她慢慢地走过去。她感到自己的心脏又开始狂跳了,而且她的肺也像是在全速冲刺似的。她往检查台上面爬的时候,房间里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直到突然有一种昏厥的感觉,黑暗从四面八方朝她涌了过来。
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了诊室的天花板。医生跪在她旁边,扶着她的头,测量她的脉搏。有人已经将一根鼻管插进她的鼻子,正在往她的体内吹入清甜的氧气。她在迷惑和惊慌中立即就想起了她呆在家里的丈夫,担心他的氧气不够用。这真是太讽刺了。有几位小伙子,大概是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把她抬到担架上。她请医生给在家里的丈夫打电话,告诉他不要担心。他需要人照顾他,她要尽快结束这次看病。医生点点头,伤心地拍拍她的肩膀,祝愿她一切都好。
几个小时之后,经过验血、拍片和心电图检查,老太太被送进医院4楼一间安静的房间。经诊断,她患了充血性心肌病,她要住院几天,以便让医生和护士为她治疗。她开始从急诊室往家里打电话,但她丈夫没有接电话。她对他的担心,远远超过她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她回到自己的病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一部电话。仍然是没人接电话。她给邻居打电话,邻居接电话后立即就到隔壁去找她丈夫。没人来开门,邻居没有看到房子里有人。
从她离开家到现在已经5个小时了,她考虑着是否要打电话给警察,让他们去看看她丈夫。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在睡觉。他的听觉有问题,如果看到一位警察出现在前门,他有可能会被吓死。老太太只好忍住眼泪,不时紧张不安地看着她的手表。
护士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她勉强地抬起头来。护士用轮椅推着另外一位病人进入病房。“看来你得有一位室友了,夫人。”老太太强迫自己做出一副关心的笑脸,看着她的新室友,在走廊照射进来的灯光下,她看到的是一个脆弱和瘦骨嶙峋的身躯。当她意识到是她丈夫在对着她笑时,她的心脏跳得比之前更加快了。“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她大声说,“你应该在家里休息!我担心死了!你没有接电话!”
“你不应该独自来这里,”她丈夫回答,“医生给我打电话后,我叫了一辆出租车。医院还不知道这事,但我今晚要在这里陪你。”
老太太抓住她丈夫的手,使劲地摇头。“你根本就不该来这里。”她责骂他。但是,她的眼睛背叛了她,泄漏了她开心的情感,他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特别是在他这种身体状况下,成为了一位勇敢的奥德赛。“看看我们。我们身体都不是很好,是吗?”
他们摇摇晃晃地坐到一起,默默地什么也不说,相互有着对方的存在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尽管有各种调节阀杆、氧气瓶以及“哔哔”响的监测器,他们仍然感到像在家里似的。小说开头有关冬季寒风、干枯落叶及孤独小树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老太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老太太的丈夫在身罹绝症的状态下,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医院去陪伴妻子。对于小说的这种情节设计,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是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的。 |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 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
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