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4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
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昊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4分)
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3分)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3分)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苦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合原文,完成(1)(2)题。
(1)作者在第二段结尾处写道:“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原文,指出“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解释第三段画线句“苦,原是生活中的蜜”在文中的含意。文章第五段写作者欣赏音乐《四季》中“夏”的乐章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自己“充满了夏之崇拜”。结合全文,分两点概述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探赜索隐①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后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大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后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于图形之后。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
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
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另外,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
①探赜索隐:探索深邃的道理或隐秘的情况。下列关于太极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图式,它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的变化发展规律。 |
B.太极图种类很多,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一阴阳鱼圆形图案组成的环形图案。 |
C.太极图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已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 |
D.太极图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具有深刻的影响。 |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阴阳对称图案,支持太极图产生在周易之前这一观点。 |
B.生活中常见的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 |
C.“太极哲学”不仅探讨了自然规律,还阐述了社会人生的哲理。 |
D.太极哲学是中华哲学的起源,也是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图从产生到现在,有一个从图形复杂到图形简单的清晰的发展趋势。 |
B.太极图起源何时何处难有定论,从侧面说明了产生太极思想的土壤十分广阔。 |
C.认为太极图为宋朝前后产生的大师所绘的观点,否定了太极图与易经之间的关系。 |
D.阴阳是太极哲学中最关键的概念,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毒不死的狗
陈永林
青山从畈里回来时,见院子里躺了一地的死鸡,心痛得针扎一样——又是村长那条狼狗咬死了他家的鸡,以往,村长那条狼狗只咬死一两只鸡,可这回好,他家十几只下蛋的母鸡全让那狼狗咬死了。青山气得脸红脖子粗,哧哧地喘着粗气。
女人回来时,见了一堆的死鸡,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了。青山把女人扶起来,叹着气说,伤心有啥用?自认倒霉!女人说,这口气我咽不下。女人把死鸡装进一蛇皮袋里,拎着袋就出门。青山说,你干啥?女人说,我要找村长评理。青山把女人拉进屋,你吃了豹子胆?你若与村长吵翻了,我们有好日子过?女人说,我管不了那么多,村长欺人太甚了。青山说,有啥办法?有气往肚子里咽,谁叫它是村长的狗。再说,村长这条狼狗不只咬死了我们的鸡,村上哪家的鸡,那狼狗没咬死过?他们不找村长吵,我们为啥找村长吵?村里人都希望我们去跟村长吵呢。女人说,那我们家的鸡就白白让村长的狗咬死?青山说,你说咋办?女人说,拿包耗子药毒死村长的狗。青山说,我也想毒死村长的狗,可万一村长发现是我们毒死了他的狗,那我们就别想在村里待下去,还是忍吧。算不定,别人会毒死村长的狗。
村长的狗仍时时来青山家。青山放在桌上的菜呀饭呀,那条狼狗总爬上桌吃个够,弄得青山餐餐要炒菜。青山再也忍受不了,青山便想毒死村长的狗。青山买来老鼠药,放进肉包子里。青山把肉包子放在桌上的碗里,故意敞开门。
村长的狗果然来了。可那条狗还没进青山的屋,就在门口倒下了。那狗口吐白沫,四脚乱蹬,浑身痉挛着。青山知道这狗是吃了人家投的老鼠药。青山忙喊女人,快泡肥皂水。女人说,你还救村长的狗?青山说,你头发长见识短。村长的狗若在我们家门前死了,村长准以为我们毒死了他的狼狗,那我们能赔得起吗?如我们这回救活了村长的狗,村长心里会感激我们。到时我们如有事找村长,村长还不爽快地帮我们办?
女人泡了一脸盆肥皂水。青山掰开狗的嘴,灌进肥皂水。狗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了。青山说,这狗没事了,你快去叫村长。一会儿,村长来了,村长见了躺在地上的狗,骂,这是哪个狗日的想毒死我的狗?青山脸上忙堆着笑,你这狼狗到了我门口,就躺下了。我忙给狗灌肥皂水,幸好灌得及时,要不这狼狗没救了。这时,狼狗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跟着村长回家了。
女人说,你还说毒死村长的狗,现在却救了村长的狗!
村长的狗仍在村里作威作福,今天咬死东家的鸡,明天咬伤西家的小孩。村里人心里对村长的狗恨之入骨,都希望村长的狗快死掉。村里人都怪青山不该救村长的狗,要不,他们家再不会受损失了,因而村里人见了青山,都冷着脸。青山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不搭理。青山就解释,我也是没办法。村长的狗如在我家门口死了,那村长不就说是我毒死的?那我还能过安心日子?村里人聋子样没听青山的话,沉着脸走了。青山知道他把村里人全得罪了。
村长的狗有灵性。青山救了它,它后来再没来青山家干过坏事。一见青山,还摇头摆尾地亲昵。可青山仍想毒死村长的狗。女人不理解,它现在不害我们,你还毒死它干吗?青山说,如它不死,村里人受更大的祸害,那村里人就更恨我们。女人说,如村长知道我们毒死了他的狗,那咋办?青山说,村长不会再怀疑我们。我们想毒死他的狗,那上回为啥还救它?
村长的狗吃了青山放了老鼠药的包子走了,青山长长地舒了口气,村长这只害人的狗再也不害人了。
可是第二天,村长的狗仍活得好好的。昨天,村长的狗吃了青山放了老鼠药的包子,走到牛二的门前扑通一声躺下了。牛二想,如这狗在我门口死了,村长不就说是我毒死了他的狗?牛二也泡了一脸盆肥皂水给村长的狗灌下去。这样,村长的狗又活过来了。
青山便惶惶不安的,担心村长查出来是他毒害了狗。青山便后悔毒害村长的狗,又怪恨起救活村长狼狗的牛二了。村长家的狼狗咬死过许多村民家的鸡,人人恨之入骨,必欲毒死而后快。然而,村长家的狗却总是毒不死,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说明。
作品中的青山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性格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青山这一人物形象。
这个看似很可笑的故事,负载着太多沉重的社会内涵。请你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联想到什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芦苇为什么是空的
作者:(智利)密斯特拉尔
在和平的植物世界里,也发生过一次社会革命。据说这一回领头是那些爱好虚荣的芦苇。造反能手——风,大肆宣传,所以很快地在植物界里,除了这件事就没有别的话题了。原始森林跟那些愚蠢的花园结成了亲兄弟,为争取平等而共同奋斗。
争取什么样的平等呢?是要在它们躯干的粗细、果实的鲜美方面,得到纯净的水的权利吗?不是,仅仅是身高的平等。它们的理想是所有的植物都应当一律高高地抬起头来。玉米并不想让自己跟橡树那样强壮,不过是想在同样的高度摇晃着自己多须的花穗。玫瑰也不想争取同橡树一样有用场,只不过盼望有那样挺拔的树冠,用它做枕头,好哄着自己的花儿在上面安安稳稳地睡觉。
虚荣啊,虚荣!一些崇高的幻想,要是违背了大自然,也就使得它们的目标显得滑稽可笑了。
一位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以美的名义谴责这个计划;他对他认为从各方面看来都讨厌的那种千篇一律,有一些明智的话要说。
这一切的结果究竟怎样呢?人们谈论着正在发生的种种奇怪的现象。大地的神灵以它们异常巨大的活力吹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于是一种丑陋的奇迹发生了。
一天夜里,那草坪和灌木丛仿佛遵照天上星宿的某种紧急命令,陡长了好几十英尺。
第二天,当村民从他们的茅舍里走出来时,发现苜蓿跟大教堂一样高,麦子也疯长得金灿灿的,他们都感到惊慌极了!真是叫人发狂。牲畜惶恐地吼叫,迷失在牧场的一片黑暗之中。鸟儿绝望地嘁嘁喳喳,它们的窝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也不能飞下来寻觅种子吃,因为沐浴着阳光的泥土、地毯似的草坪也不见了。
牧童们守着畜群徘徊;他们的羊儿不肯走进任何草木浓密的地方,害怕自己会整个儿被吞食掉。
这时候,胜利了的芦苇却放声大笑,朝桉树青色的树梢甩打着它们的茂盛的叶子。
据说这样过了一个月。衰落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喜欢荫蔽的紫罗兰,它们的紫色花朵充分地暴露在烈日之下,枯萎了。“没有关系,”芦苇赶忙说,“它们算不了什么”。
(但是在神灵的世界里,神灵都在哀悼它们。)那些拔高到50英尺的百合花,折成两段了。它们像皇后的头一般的、白色大理石似的花,掉得到处都是。
芦苇照样在辩解。(可是美丽和欢乐的女神都在森林里奔跑,伤心恸哭。)那么高的柠檬树被狂风吹掉了它们所有的花朵。收获,落空了!“没有关系,”芦苇再一次声明,“它们的果子太苦了。”
苜蓿枯萎了,它们的茎像以前那样由于娇柔无力而低垂。
它们长得过分地高了。仆倒在地上,像一根根沉甸甸的铁轨。
马铃薯为了让它们的地上茎长结实,只长出了细小的块茎,比苹果的种子大不了多少。
现在芦苇不再笑了;它们终于严肃一些了。
灌木或草花再也不能受精了,因为昆虫不拚命鼓动着它们小小的翅膀就飞不了那么高。
而且,据说人们既没有面包。水果,也没有喂牲口的饲料,遍地是饥馑和悲伤。
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那些高大的树木依旧安然无恙,树干照常坚挺地高耸着:它们没有向诱惑屈服。
芦苇是最后倒下的,——这标志着它们那与树木平等理论的彻底破产,它们的根由于湿度太大而腐烂。
这时候才明白,同它们过去结实的躯干比起来,它们变空了。它们忍饥挨饿地直往高处蹿,可是,肚子里空空如也;它们真可笑,就像空心的木偶或玩具娃娃一样。
在这种真凭实据面前,再没有人能为它们的哲学辩护了;几千年来再也没有人提到它了。
大自然——永远是宽宏大量的——半年之内就弥补了这种损害,让一切野生植物依然照往常一样生长着。
那个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在长期隐退之后出现了,他欢欣鼓舞,歌颂这个新时代。“就这样吧,亲爱的人们。紫罗兰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细小;柠檬树就美在它优雅的形状。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本来都是美好的:宏伟的橡树,脆弱的大麦都是美的。”
大地又结了果实,牲口长了膘,人们也得到营养了。
但是芦苇——那些造反头子——却永远带上了它们耻辱的标记:它们空了,空了……阅读全文:植物界发生的这一次“社会革命”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文中说“一位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以美的名义谴责这个计划”,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老诗人所认为的“美”的内涵的理解。
本文对“芦苇为什么是空的”作出了回答,这个答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解释“芦苇为什么是空的”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