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 | 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
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 D.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仝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英、法、美、德 | B.法、英、美、德 |
C.英、德、美、法 | D.法、德、美、英 |
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众议院议员的产生 | B.选民资格的确立 |
C.大法官的终身制 | D.国家权力的运行 |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