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极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作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按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无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多多少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可以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2012年11月10日下列不属于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 |
B.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 |
C.诺奖虽然标榜不受政治因索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D.莫言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出类拔萃。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莫言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 |
B.莫言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只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 |
C.莫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他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 |
D.莫言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 |
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先生的作品都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很适合人们的欣赏口味。 |
B.一年一度的诺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
C.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开了序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 |
D.只有通过文学,世界人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五小题,共24分)
生如直木
张承志
1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2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3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4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磁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5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6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7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8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9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10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11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12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13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14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15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文章开头部分第1—4段写登滕王阁买镇纸,有何作用?(5分)
文章是围绕镇纸展开的,请梳理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老先生捎给作者的镇纸有什么特点?(3分)
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朋友的一个小说?(5分)
鲁迅先生曾批判中国的文化,认为其往往劝人妥协退让,作“僵尸的乐观”;他反对逃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有人认为,文中的“生如直木,不语斧凿”流露了鲁迅所批判的消极逃避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1分)
天狼伴星——谈才:实验与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才能:制造仪器之才,观察实验之才,抽象思维之才,推理计算之才,等等,但基本上是两种:一是实验,一是思维。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这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他们共同协作,导致重要发现。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第谷与开普勒,又如伽利略与牛顿,法拉第与麦克斯韦。“每一对中的第一位都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而第二位则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爱因斯坦文集》第1集,第15页)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出身于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他只上过短期小学,十三岁去书店当学徒,以从事化学与电学的实验。后来,他听了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印象很深,便写信给戴维,请求介绍到皇家学院去工作。在工作中他表现了杰出的实验才能,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电磁感应﹑电化学与电磁波)做出了贡献。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则较少受人注重,例如关于电磁学说,虽然他已提出了电磁与磁场等基本思想,但表述不明确,没有找出数量上的规律。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然而不要以为这两种才能不能兼备,切勿把才能神秘化,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苦干是巧干的母亲。许多人如李时珍﹑达尔文(C.Darwin,1809-1882)等就一身兼有这两种才能:既善于从自然界索取第一手资料,又能独具慧眼,从中找出规律来。
著名的天狼伴星的发现在天文学史上传为佳话,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1834年,贝塞尔(F.W.Bessel,1784-1846)观察天狼星自行时,发现它并不沿着直线(直线指太阳的弧)运动,而描绘出波浪形的曲线。他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1844年,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贝塞尔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后来叫天狼伴星)是存在的。1862年,也就是他死后十六年,美国的克拉克把新制成的18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发现了这颗伴星,贝塞尔的预言光辉地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它的质量大得惊人,密度为水的17万倍。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贝塞尔对数学也很有研究,贝塞尔函数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选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下列关于天狼伴星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是1834年贝塞尔在一次天文观测中发现的。 |
B.1862年,美国的克拉克用18英寸天文望远镜证实了贝塞尔关于天狼伴星存在的预言。 |
C.天狼伴星密度约为水的17万倍,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
D.天狼星的发现,证明贝塞尔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
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需要的才能基本上是实验和思维两种,但对某些具体科学家而言,有时并不能兼备。 |
B.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说明这两种才能不能兼而有之。 |
C.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如法拉第﹑李时珍﹑ 达尔文﹑贝塞尔等。 |
D.贝塞尔和克拉克,就象伽利略和牛顿一样,一者“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一者“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
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总体上需要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请结合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体会,谈谈实验和思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题目。
父亲的烟斗
父亲一生喜欢抽烟,而且是个出了名的“隐君子”,小的时候,我常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只木质烟斗,自备一些自己炒制的烟叶,每到饭后,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地抽上几口,然后细细品味,那动作看上去还有几分的潇洒。
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薪水较低,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里,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供养全家的衣食住行,还要养育他的五个子女,虽然父亲烟瘾很大,抽了许多年的烟,但他一生也没有抽过什么高档名烟,平常也就是抽一些劣质的香烟或用烟斗装上配制的烟叶。有时候,我还发现父亲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拿出的总是盒装的香烟,没人的时候他就“吧嗒吧嗒”用烟斗装上烟叶抽,我想,父亲这样做无非是想节约一点小钱以补贴家用,他不是不想抽好烟,而是压根就没那个条件去奢侈。
记得有一年秋天,天气微凉,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突患重病,急需住院治疗,而且要做大手术,父亲手里的那点钱显然不够医院的费用,那天晚上,父亲非常的着急,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见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可见,父亲为给母亲筹钱看病的事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父亲的月薪也不过三十多元,那次,母亲住院一下子就花了几百元,那个时候,几百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父亲用三十多元的月薪能撑起一个大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曾经天真地问过父亲,你天天用烟斗吸烟,还得自己装烟叶,怎么不买成盒的香烟抽,父亲微笑着对我说,成盒的香烟没有我自己炒的烟叶香,我一斗烟比香烟几根都受吸,我看还是烟斗里的烟好抽。我听得似懂非懂的,哪里会想到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呢?父亲用了几十年的烟斗,外表磨得光滑光滑的,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但他仍舍不得扔掉。
可能是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操劳过多吧,五十多岁,我发现父亲头上已经有很多的白发,岁月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发丝。
有一年,刚过罢春节,家里来了一屋子的客人,我从外面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给每位客人都递了一根几十元一盒的苏烟,唯独没有给父亲,我只是想他身体不好,经常不停地咳嗽,就没让他抽,结果,父亲非常生气,事后给我母亲说,我在上海买的好烟不让他抽,我感到心里非常的难过,觉得很对不起父亲,我当时只是从健康角度去考虑,不想让他抽,父亲觉得我让他在客人面前丢了面子,好多年对此事颇有微词,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很愧疚。
父亲一生究竟抽过多少烟我已无从考究了,但父亲对烟斗的钟爱我是清楚的,他常对我母亲说,等我们有钱了非买个好烟斗不可,他还说有一年他到云南出差,就发现了一只非常好看的烟斗,因为价钱太贵,他硬是忍疼割爱,没有把那只烟斗买下来,语气里带着几多的遗憾。我知道,他用的那只烟斗,别人是不允许乱动的,谁要是不小心碰到他的烟斗,必遭到他的训斥,时间长了,我们兄弟几个也就没人敢动他的烟斗了,免得让他老人家不愉快。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一只小小的烟斗能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呢?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因为喜欢抽烟,所以就喜欢上了烟斗,那么伟人有没有喜欢烟斗的呢?我一直都在琢磨着,后来还真正发现了有几个对烟斗情有独钟的大人物,比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志、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还有我们熟悉的贺龙元帅,也许他们都喜欢抽烟,所以,烟斗又成了他们身份高贵的一个象征。斯大林总是手里拿着一只烟斗,即便是在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场,他手拿烟斗的动作依旧十分的潇洒,鲁迅先生经常在夜间写作,与他相伴的就是案台上的那只烟斗,我们看过许多的鲁迅画像,很多都是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只烟斗。而贺龙元帅有一个明显的个人爱好,那就是他也是一个喜欢抽烟的人,我们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的贺龙元帅,手里总是托着一只烟斗,那神情非常的优雅。可见,一只小小的烟斗还能演绎出那么多的精彩故事呢!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的抽上几口”,意在表明“父亲”抽烟动作的潇洒。 |
B.“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是说“父亲”为“母亲”的突患重病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
C.“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主要是为全家人的生计考虑,省出烟钱从而撑起一个七口之家。这反映出“父亲”对家庭负责任。 |
D.“父亲”到云南出差,想买一只很好看的烟斗,因价钱太贵而没买,后又为此而感到遗憾。遗憾的原因是闻名遐迩的云南烟斗却没买。 |
E.本文以“父亲的烟斗”为线索贯串全文,统领全篇;人物事件自始至终围绕“父亲的烟斗”来展开,写得很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叙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加以概述。
结尾一段写到斯大林、鲁迅、贺龙喜欢烟斗的事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请分析文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分析文段中“风雪”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
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
C.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
D.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
E.“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到那位中年男人是虚写,她的想象是实写。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
请探究结尾 “原来并没有关上”的妙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