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逆境中的华罗庚
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华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袁传宥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4:5与5:4之间的两部分?袁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英文、德文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学习数学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
“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如何重要,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滑稽!”华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搞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先生给学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学”的兴趣并潜心研究。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世纪90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的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
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革时期,华罗庚面对一个中学教师对“相对论”的怀疑,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
B.华罗庚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强大生命力”就是指数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他反对纯粹的数学研究。
C.华罗庚给青年学生们提出思考的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
D.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和中国学者袁传宽在“密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受到华罗庚先生创立的“数论”研究的影响。

E.本文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关爱青年的伟大精神。
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对科学的严谨和预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文末作者说:“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怎样传承科学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园如梦(节选)
山珍
(1)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2)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3)“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课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为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溉我的一生。
(4)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5)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6)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7)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上。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8)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9)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10)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一种折磨。
(11)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12)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13)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把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14)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文章开头说“风”“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来自远方的呼唤”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明确提到了乡愁,试分析“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中“饲养”与“涟漪”的意味。
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特色。
作者说“生活就是生生死死”,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耽于美丽
张丽钧
(1)那天去晨练,发现公园里的芍药开了。原本设计的跑步线路是经芍药园,穿竹林,绕烟雨湖跑两圈。但是,一颗心,硬是让那盛开的芍药给黏住了。便跟自己谈判:围芍药园跑十圈,差不多也抵了绕烟雨湖跑两圈了……就这么着吧!可是,跑起来的时候,却一眼一眼的看着那灼灼的芍药,心竟落英般飘飞着诸如“庭前芍药妖无格”“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之类的诗句,意乱情迷得再也顾不得去记取究竟跑到第几圈了。
(2)差不多总是这样的,耽于途中的美丽,听任这颗心一次次用“路过”的潮水跋扈地漫过了“到达”的堤岸。那一年游长白山,在去往天池的路上,为了拍张理想的不畏寒苦的牛皮杜鹃,我掉了队,颇费了一番周折才与导游联系上,见面后那女孩劈头就冲我嚷道:“破牛皮杜鹃有啥好照的!天池才是今天的精华景点,知道不?”
(3)也想过不由分说地舍弃了这途中无谓的盘桓,毕竟,心已然暗许给了远方。但是,当我被无意中击中我的箭簇猝然击中,倾倒,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4)说起来,我应该算是个“目的地”的信徒吧,并且,我一心向往着过极度理性的生活,特别欣赏自己目视前方心无旁骛昂首前行的样子。然而,我身体里隐匿着另一个可怕的我,这个“我”的拿手好戏就是纵宠那颗抛弃了目的、违逆了理性、执拗的耽于美丽的心啊!
(5)“美丽呀,倒影在心房;美丽呀,泪珠挂腮上;美丽呀,花儿吐芬芳;美丽呀,你让我慌张……”真喜欢陈数演唱的这首“美丽”。沉溺的心,有时竟会莫名地跟着那“慌张”慌张起来。
(6)“美是邂逅所得”,这话是川端康成说的。我曾经诵经般一遍遍地默诵这个句子,喜欢到心痛。那天走进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恰好讲到了这个句子,我突然脸热心跳,仿佛被教室里所有的人倏然窥破了心底的秘密。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赏析这个句子,只见他循循善诱地向大家发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美是邂逅所得》的人生体验呢?”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坐在这些阅历尚浅的孩子中间,无意去怨责他们对美的盲视,只是在心中悄然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7)一样的东西,只有入了心,才能真正入眼,要不怎会有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样的说法呢?而能入心入眼的东西,一定是因为那心与眼虚位以待良久了吧?邂逅美丽,其实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自己。
(8)不期然的美丽最容易攫住倾慕美的心。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怪我何以屡屡被目的地以外的美丽羁绊住了前行的脚步。人生在世,目的固然重要,但有暇分心旁顾,且于这分心旁顾中更爱了这不断给予我们苦痛给予我们惊喜的人间,这,也算得上是不浅的福分了吧?
作者在开头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去晨练偶遇芍药开了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邂逅美丽,其实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自己”,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说人生在世,目的固然重要,但有暇分心旁顾,且于这分心旁顾中更爱了这不断给予我们苦痛给予我们惊喜的人间。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桥(谈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的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的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的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村长,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有人说道:“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1、对小说中“老汉”富有个性的语言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每句话都简洁干脆,反映了老汉刚直的性格。
B.四句话综合起来看,充分表现了老汉优秀的品德。
C.每句话都正直但不无粗暴,含蓄的反映的农村干部的基本情状。
D.四句话综合起来看,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当时的紧急状态。

E、每句话都镇定直率,表现了老汉干练的作风。
2、纵观全文,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句式特点是什么?选择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4、“这不是拍电影。”试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锁(佚名)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楞。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的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的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的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为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的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的拿着烟一个劲的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的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眼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的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的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的往前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谁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的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疾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的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琐。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的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的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琐。
1、小说中两次描写大姑“眨眼”,对此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结构上看,两次“眨眼”推动了情节的展开和向高潮发展。
B.从表达作用看,完成对大姑性格塑造的是第二次“眨眼”。
C.从内容上看,两次“眨眼”的含义并不相同。
D.从表现方法看,第一次“眨眼”是正面描写,第二次“眨眼”是侧面描写。

E、从立意上看,作者对大姑的两次“眨眼”都持讽刺批判态度。
2、小说中“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这段描写,表现了主公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里描写“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请把这“说不清”的意思说说清楚。
4、有人这样评价微型小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联系这篇小说,回答“螺壳”和“呼啸”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对文中“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既“按迹寻踪,不限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 、魔幻的 、匪夷所思的故事 ,又坚持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2、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的铁的法则”指的是“作者的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纷繁的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3、“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对于创作者的好处是什么?
4、“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