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 | 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 |
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 | 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 |
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
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
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 B.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
C.人文主义思想 | D.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教会拥有超国家的权力 |
B.全体民众信仰天主教 |
C.封建国家体制不够完备 |
D.天主教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