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
(1)七里之郭 ( ) (2)池( )非不深也
(3)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4)攻亲戚之所畔( )
(5)及( )寡人之身 (6)寡人耻( )之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
[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
(四)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解释下列词语。
(1)临(2)率
(3)书(4)简札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或答人简札通读全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略无阙处()
(3)晴初霜旦()(4)哀转久绝 ()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
B.绝: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
C.故: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 |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向者笑者( )⑵咸来示假焉( )
然积以岁月( )⑷植不可已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2分)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点词
(1)不足为外人道()(2)欣然规往()(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处处志之()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 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
C.便舍船屋舍俨然 | 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你觉得文末写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为( ) (2)患( ) (3)市(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