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点词
(1)不足为外人道( )(2)欣然规往(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处处志之(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 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
C.便舍船屋舍俨然 | 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 你觉得文末写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
顾荣施炙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嘲讽,讥讽)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②因辍己施焉
③顾荣异之④问其所以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与“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同坐嗤之 | B.宋将军欲之赵 |
C.问塔动之因 | D.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翻译句子:
其仆也,焉施之。文中的行炙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②,自目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⑤。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节选自《新唐书. 文艺下》)
【注释】①皇甫湜(shì):人名。唐代散文家,师从韩愈。②宿构:早已构思好。③自目曰“高轩过”: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④奚奴:童仆。⑤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像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辄就如宿构 | B.援笔辄/就如宿构 |
C.援笔辄就如/宿构 | D.援笔辄就/如宿构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疾:()(2)从:()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是怎样勤奋搜集素材写作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你认为本文叙写了李贺哪些与常人不同之处?请简要谈谈。
欧阳修苦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①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
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④。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太夫人:祖母。②荻:一种与芦苇相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闾里:乡里。④或因而抄录:有时接着进行抄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教以书字()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C.以刀劈狼首() | D.太夫人以荻画地() |
翻译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从文中看,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俶尔远近()
(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翻译文言语句。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阅读《农夫耕田》选段,回答小题。(共8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 ①息:呼吸。②行者:过路人。③哂(shěn):讥笑。④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⑤所以:用什么方法。⑥术:方法。⑦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请用“|”为下句话断句。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选文中“甚矣,农之惰也!”是个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下列句式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 |
B.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之”有时相当于①“他(她、它)”“这(那)”,②有时相当于“的”,③有时却只有表语气或在结构上起一定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第③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能察觉到。
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句属于这种用法。
A.行者见而哂之 |
B.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
C.人之处事亦然 |
D.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