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 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知:了解 |
B.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阴:暗中、私下里 |
C.僧珍昼直中书省直:当值、值班 |
D.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偏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B.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D.尝因 醉后取一柑食之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也只是酒后吃过一次。 1,3,5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录鬼簿序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人之生斯世也,知以已死者为鬼,
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而但 | B.诚然而但 |
C.虽然但而 | D.诚然但而 |
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
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
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②三旌:公、侯、伯三公。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3)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4)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臣之爵禄已复矣 | B.何赏之有 |
C.非臣之罪 | 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 |
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
大 王 失 国 非 臣 之 罪 故 不 敢 伏 其 诛 大 王 反 国 非 臣 之 功 故 不 敢当 其 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屠羊说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为台牧,卿□勉之。”九岁,从师季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或谓之曰:“学不精勤,不如不学。”贤曰:“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问者惭服。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所掠之人,还得安堵。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高祖亲临,哀动左右。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人名。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②斥候:侦察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受:通“授”,教授 |
B.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卒:通“猝”,仓促 |
C.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闲:熟悉 |
D.高祖亲临,哀动左右动:感动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必为台牧,卿□勉之
②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③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
A.①且②乃③之 | B.①其②因③之 |
C.①且②因③焉 | D.①其②乃③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彼此十分友爱。 |
B.对于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打得羌族、浑族害怕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2)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3)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辞:借口 |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薄:稍微 |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遗之遗:赠送 |
D.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口耻:耻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夫虢之不亡也,恃虞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下列用“/”给句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向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麾壮士执弼麾:部下。 |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罹:遭受。 |
C.自是州里丰衍丰衍:充足富裕。 |
D.百姓大戏大戏:肆意玩乐。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