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两幅图是我国古代修建的运河。

(1)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知道( )图是隋朝运河,它以(    )为中心;( )图是元朝运河。
(2)无论是隋朝的运河,还是元朝的运河,南北两端都一样,都是南到今天的(    ),北到今天的(    )。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4)在元朝粮食的运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隋朝的灭亡 蒙古灭西夏与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残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不提。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一中,孔子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核心思想?
材料三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文件吸收了他的这一观点?(举两例)
结合上述问题用一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二: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如图,下面是美国二战后劳动力构成变化图。(说明:其中体力劳动者主要集聚在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18世纪80年代将蒸汽机改良,使其得以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生产部门的是谁?根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方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
(4)综合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1分)

党的“十五大”提出:“一个世纪以米,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捩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选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同答:
(1)辛亥革命结束或推翻了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2)材料二中提到的“红色区域”以及书名中的“星星之火”,历史上一般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哪两个基本问题?
(4)综合本题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伟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引用者译注:看看骊山脚下深土里,金棺葬着冰冷的骨灰)。
——摘自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今天下安危,系之於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引用者译注:因此一天比一天谨慎,虽可歇也不敢休息。这里意指谨慎从政、勤于政事)。……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扫六合”的秦王名字。”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主要指秦王的什么功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英雄”、“长策”各有何指?
(3)根据材料一“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和材料三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在历史上都曾被称为“秦王”的统治者其各自统治的特点。

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日本、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近代历史上它们之间关系的战与和、亲与疏,都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与变化。据此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美国首先打开日本大门,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造成了日本严重的民族危机。当时日本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的?
(2)20多年后,强盛起来的日本发动了一次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影响?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是通过哪次会议协调的?这次会议上签署的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的条约是什么?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使美国对日宣战的是哪一事件?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盟的标志是什么?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战败的日本积极扶持,推行什么政策?
(6)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积极改善与美日等国的关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分别访问中国,中美、中日建交分别是哪一年?
(7)中美、中日建交后,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请写出两例。
(8)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你认为中国要进一步稳定发展,应该如何处理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