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材料一中作者所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的什么制度?它是通过什么文献开始确立起来的?
材料二 下面是《人权宣言》的部分引文。
国民议会在主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权宣言》规定了哪些最基本的人权?为什么《人权宣言》能在欧洲迅速传播?
某中学九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下列同学们的辩论结果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
B.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美、英、苏盟军共同对德作战,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
C.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D.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 |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二:漫画《19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2)材料二中的漫画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材料三: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 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当今中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已故内阁资政李光耀
(4)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试举两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法、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是一场大刀长矛对阵枪炮火药、封建沙俄对阵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而新的战争机器展现的令世人震惊的破坏力也注定克里米亚将载入史册。
材料二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里率4艘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要求日本开国并鸣炮示威、以武力相威胁,……幕府被迫于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与美国缔结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继美国之后,俄、英、法等列强也与日本签订了上述两种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 《马关条约》不啻是给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注入了兴奋剂。它不仅使日本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巨额赔款和中国的宝岛台湾岛,而且也使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看出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日本帝国主义是为整个帝国主义世界而与清政府作战的。
——《世界历史解说词》
(1)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引发了哪些改革?根据材料判断,推动这些改革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引发的改革与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关系?
(3)三则材料引发的改革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 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 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人“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试举2例)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
(3)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