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间:参与 | B.小大之狱狱:监狱 |
C.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 D.牺牲玉帛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必以分人 |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
C.战于长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
下列对原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略写齐鲁两军正面交战的情景,详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了曹刿对有关战争问题的卓越见解,读者从中可以看见庄公之“鄙”和曹刿的“远谋”。 |
B.庄公之“鄙”表现在:给贵族施“小惠”,未遍及百姓,其一“鄙”;对神灵守“小信”,难以使神灵信服,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其二“鄙”;不察敌情,不识战机,“将鼓”“将驰”,急躁冒进,其三“鄙”;“ 既克”,而不知“其故”, 其三“鄙”。 |
C.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远谋”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明察敌情,把握战机,“远谋”二;深谙“勇气”于决战之理,洞察“彼竭我盈”之道,“远谋”三;预防大国设伏,一切行动从实际情况出发,“远谋”四。 |
D.鲁国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全靠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鲁庄公则显得平庸无能,毫无闪光之处。 |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小题。(15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环滁/ 皆山也 | B.而乐/ 亦无穷也 |
C.负者/ 歌于途 | D.太守归而/ 宾客从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________________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_____________
(3)行者休于树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临溪而渔 渔: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文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负土而出()④若牛马之饮于溪()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两段文字中你最欣赏的描绘景物的句子,并作一些点评。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嘲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愿、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春冬之时/而忘操之 B不以疾也/徐喷以烟
C其间干二百里/其虫旧曾有之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去游览三峡,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前往?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家和()家。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非亭午夜分②自康乐以来
B.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C.①属引凄异②桑竹之属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略无阙处 (2) 沿溯阻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文章结尾处写“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甚矣,汝之不惠
。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